正文 第15章 戰略與管理(1)(2 / 3)

也就是說萬物依靠“道”的規律自覺的生長,而“道”並沒有主觀上的造作,如果用一個人來比喻“道”的話,“道”的表現好像是沒有欲望似的,不以自己的主觀意誌強加給“萬事萬物”,這樣就可以成為“小”,包含著謙遜和順應自然的智慧。

企業戰略執行,也應該效法“道”的精神,讓企業在執行過程中,依靠規律自覺地執行戰略方針,如果,能達到“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萬物依靠道而自生的境界,就可以說企業的戰略被自覺地轉化為員工日常的行動,這也許是戰略執行的最高的境界了。所以,自覺執行戰略才是實現戰略的最好途徑。

因此,管理者在執行戰略過程中,也要保持謙遜和順應自然的智慧,這樣的態度,才能被廣大員工所接受,因為,戰略的製定符合於規律,那麼,戰略的執行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戰略本身製定不合理,那麼也很難達到自然順暢的執行,盡管,管理者可以壓服員工去做,但是,對於戰略目標的試想往往會適得其反。

老子說:“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老子認為:萬物都歸順“大道”,而“大道”並不以萬物之主而自居,反應了“道”的精神是謙虛的,能夠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也可以說是“道”偉大的地方,由於“道”不自以為大,所以才是真正的偉大。

企業管理者應該學習“道”的謙遜的精神,發揚員工自覺性,順應規律執行企業戰略,不盲目自大,那麼,才能實現戰略管理的最高境界,使戰略執行成為每一個員工自覺的行動。

三、戰略不應被貼在牆上——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原文4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穀,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有很多企業,製定了戰略,卻又忽視戰略的執行,在他們眼中,戰略是個遙不可及的東西,既然是遙遠的,那麼就不必急著去執行,於是把戰略目標化作一句空洞的口號貼在牆上,缺乏戰略執行的主動性。

老子說,上士對“道”努力去做,中士對“道”有些可以做到,有時就做不到,下士對於“道”是抱著嘲笑的態度,這被人嘲笑,正說明“道”的正確。

事實上,企業管理者中,上中下三者都有。

所以,光明的路有其黑暗的一麵,前進的路有其落後的一麵,平坦的路有其坎坷的一麵。任何事物都有相反的一麵,戰略製定得再好不能落實到執行,或執行不利,這都屬於戰略執行的困難的一麵。

戰略執行的四大要素:

1.戰略必須是明確的陳述,而不是寬泛的、空洞的口號。

2.建立一種戰略溝通的共同語言,並在每一個層級都進行這種溝通。

3.整個組織了解他們各自的行動怎樣戰略性地協調起來。

4.為了有效地評估過去的業績和正確預測未來的表現,需要一種更為整體性的評估。

戰略的推動者:

一個企業戰略最重要的推動者和執行者,就是該企業的領導,作為領導就應該具備良好的道德。老子說,最好的道德,就是虛懷若穀;最寬廣的胸懷,就是常常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剛毅的品質裏也不排斥柔和的人性,汙濁正好襯托出清正廉潔的作風。

建立企業文化:

老子說,“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1.“大白若辱”,一個企業要隨時保持警覺的姿態,才能避免危險。

2.“大方無隅”,最好的製度,就是員工的自覺性,如同最方正的東西沒有角落一樣。

3.“大器晚成”,不要期望戰略執行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充分的耐心一步一步達到目標。

4.“大音希聲”,對於企業的宣傳最好的是企業的產品,以及企業對社會的誠信,這些都是不用語言聲音,卻最能打動人心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