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戰略與道德(3)(3 / 3)

十、管理者的標準——為而不爭

原文81

信而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得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說:老實話用不著花言巧語,花言巧語不是老實話。善良的人不用爭辯,爭辯的人是不善良的。術業專精的人不會龐雜,龐雜的人往往不專業。

聖人不是為了自己而積蓄,所有積蓄都是為了人民,這樣就等於自己更為富有,把所有的積蓄盡量給人民,就等於自己所有的更多。

自然之道,利人而不害人。聖人之道,施於人民,而不與人民爭利。

老子認為:一個聖人是一個不會花言巧語欺騙百姓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也是一個術業有專攻的專家,同時還需要具有為人民貢獻一切的高尚品德。

一個企業是否能順利發展,需要有一個好的領導,按老子的標準,就是誠實、善良、專業、高尚四個方麵。

人們可能因某人的聰明和智慧而羨慕他,而尊敬他、愛戴他。

堅持真理,襟懷坦白,誠以待人,樸實無華,是造就美好的基石誠實守信是維係整個社會的紐帶。一旦這根紐帶腐爛了,整個社會就會人心離散。誠實是一麵道德的鏡子,以誠待人,以誠行事,以誠立信,誠實是立生之本。有的人圓滑機巧,善於八麵玲瓏,言由衷。看起來他們工作賣力,但是往往對市場的弄虛作假會導致企業信譽的喪失。

信譽可以贏得市場,善良則能贏得員工。20世紀30年代,一場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擁有5處工廠、400多名員工的日本鈴木電器公司銷售額銳減,資金極端缺乏,已瀕臨倒閉的邊沿。當時一般最通行的化解難關的方法就是裁員和減薪。鈴木公司內一些高級主管極力主張采取這兩種辦法,但老板鈴木太郎考慮得更多的卻是,如果裁員和減薪的話,一批員工生活將會陷人困境,同時也會使公司人心更加渙散,士氣更為低落。他作出一個常人難以理解的決定:生產額立即減半,工廠開工時間減為半天,但員工一個也不許解雇,薪資照發不誤,公司的困難用其他辦法來解決。鈴木太郎這樣做從當時看明擺著是要吃虧,但沒料到的是,他的做法令員工深受感動,人人奮勇,個個盡力,全力以赴銷售庫存產品。由於員工的傾力推銷,公司產品不但沒有滯銷,反而出現產品不夠銷售的現象,創下公司曆年來最大的銷售額。在這場世界經濟大危機中,別的工廠紛紛倒閉,鈴木公司卻相繼興建了三家新工廠。

作為管理者的專業技能隻有建立在高尚的品德之上才能發揮巨大的效應。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管理者的主要任務是“管理”而不是“專業”,但是,一個管理者需要對管理的專業有深入的了解,但是這不代表他必須是專業的高手,畢竟一個人的精力和經驗都是有限的,如果期望管理者既是優秀的專業選手,同時又希望他是非常好的教練,可能會讓管理者陷入兩難境地。但是盡管如此,這個問題實際上還是讓很多企業在選擇管理者以及賦予管理者職責的時候不知道如何下手。一些企業希望管理者是目標完成者,一些企業希望他是團隊的領導者,而這兩種思想最後帶來的結果卻不一定是完全一樣的。

總之,一個好的管理者都應該在專業和品德上達到完美的平衡,這不僅是做人的需要,也是作為戰略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