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戰略與道德(3)(2 / 3)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失去了道,也失去了德,最終導致的一定是失敗,所以,《老子》我們又稱之為《道德經》,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不能沒有“道”和“德”的品格,“道”是“德”之母,而“德”是“道”之用,老子感歎,相信這個道理的人不多,有很多的人是不槽信的呀!

事實上,很多人不相信這一點,很多人隻相信“道”的作用,而排斥“德”的作用,其結果,企業的戰略失去了忠實執行的團隊,有些人為了達到“人和”,而作出違反規律的事情,盡管一時可以討得部分人高興,但也難逃最後失敗的命運,“失亦樂得之”失於德的企業,失於道的企業,或道德全失的企業,失敗自然找上門來。

不能認識到“道”、“德”並重的企業,往往在失敗後,也很難總結出好的經驗,他們要麼在技術上找原因,要麼在人事上互相推諉,隻有當一個有道有德的戰略家出現的時候,企業才能真正擺脫危機,否則,再多的實踐,也隻能導致失敗。

九、營造企業內部的和諧——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原文79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契,而不貴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老子說:如果一個管理者出麵調解重大的冤仇事件,卻留下一些積怨,這是不夠好的,怎麼為善呢?因此,老子認為,有道的仁君處理問題的時候,隻是針對事實,而不會因為人而改變判斷的標準,隻有這樣才能實現公平,合乎道德。所以,有道的仁君根據憑證追究責任,而無道的昏君卻用權勢壓迫人。

現在我們都在積極提倡建立和諧社會,保持社會安定發展。企業也是這樣,隻有在企業內部建立了和諧的關係,才能形成和諧的工作氛圍,才能使企業穩定發展,政令暢通。老子認為,解決問題不留後患,是實現和諧的第一個標準。

在企業管理上的木桶法則也告誡我們: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使木桶多盛水一一提高水桶的整體效應,不是去增加最長的那塊木板長度,而是下工夫依次補齊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木桶法則”告訴管理者,企業管理的每一個方麵就像是木桶的每一塊木板,每一個環節就像是鏈條上的每個鏈環。企業必須善於分析發現企業各階段的短板在哪裏,通過努力補長短板或避開短板。企業必須注重和不斷完善管理的每一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是係統性的問題,都有可能前功盡棄、後患無窮。

實現企業和諧的第二個標準就是管理者的公平合理,公平、公正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應是為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無論任何事都要一碗水端平,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才能贏得人心,樹立威信。

企業都想培養忠於自己的人才。但一些做法往往無法讓人接受。管理者的言行對於員工的行為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為企業組織者,就是要讓員工的優勢和潛能得到充分的釋放,而不是抑製。當一個人被局限起來,失去應有的空間,其能力和潛力是無法得到發揮的。要想提高一個人的積極性很難,然而要打消一個人的積極性卻很簡單,有時簡單到隻需一個眼神、一句話。有些老板,隻相信的是自己的權威和金錢,不相信員工是真心幹事業、求發展。所以他認為,員工隻有在自己的監督和壓力下才會努力工作。而事實上,隻有在公平公正的製度下,才會創造員工對企業的忠誠,企業不能單純靠管理去贏得人心。

企業和諧管理的第三個標準就是要尊重人的天性的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們的創造力,當人們的自我價值能夠充分的體現時,不但對於企業會產生巨大的推動力,而且也更有利於建立企業與員工的和諧關係。

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創造力與一般能力的區別在於它的新穎性和獨創性。要使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管理者營造和諧的創新環境,必須以人在企業中的作用為核心,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重塑人際關係,在21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理解人、尊重人的價值觀將會得到廣泛認可,企業員工不再被看作單純的勞動力,不再看作一種經濟人,而是看作企業的主體。老子認為:依靠權勢的力量去壓迫人們,是違反天道的。他說:“天道沒有親疏,常與人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