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安邦。應該說,漢初的統治者對所擁有的權力能夠清醒地我反省,因而做到自我約束。這個風氣起於漢初,文景尤盛。漢初劉邦責蕭何修建未央宮過於“壯麗”,說明他有節省民力、限製過分奢侈欲望的思想。惠帝、呂後時也都注意節儉,沒有大肆鋪張之舉。文景二帝更是在各方麵自我克製,為創建廉潔、勤儉的社會風尚不懈努力。文帝想造一座“露台”,算下來需要“百金”,覺得花費太高,結果作罷。他所寵幸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
與秦始皇大修墳墓不同,文帝對生死有著樸素的理解,他說:“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因此他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器。因其山,不起墳”。這在曆代封建帝王中也是少見的。景帝也一再下詔,反對雕文刻鏤,要求各級官吏重農桑而輕黃金珠玉,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應當說,在漢代曆史上,文景之治還不是強盛時期。但沒有這個時期的曆史積澱,就不可能有武帝時代的全麵繁盛。
文景之治局麵的形成給予後世管理者許多啟發。第一,企業的進步與發展需要長期持續不斷的努力,並且需要統一的企業戰略作為指導。第二,保持企業內部人與人,管理層和員工的和諧,是實施管理的基礎。第三,管理者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製定企業戰略,隻有掌握的“道”才能順應發展的規律。
而從管理者本人的角度看,老子認為,不以個人享樂為目的的管理者,比那些窮奢極欲的管理者要好得多。
七、領導者的責任和義務——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原文78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正言若反。
老子說:天下沒有比水再柔弱的了,可是堅強的東西都勝不過它,這是不可改變的道理。柔弱之所以能勝剛強,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但沒有人能實行。
所以聖人說,承受得起國家的屈辱,才可以當君主;受得起國家災害,才可以當天下王。看起來總好像是反著說的言論其實是最正確的言論。
在這一節中,老子簡要地提出了作為領導者的責任與義務,老子認為,隻有那些勇於對國家負責的人,才能夠成為君王,而不是借助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欺壓和剝削人民。
遠古時代的堯說:“天下若有一人饑,如己饑;天下如有一人寒,如己寒。”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他們的責任心是何等的大,所以,他們終於成就了一代聖人的美名。事實上,任何人隻要是勇於負責的人,都會贏得人們的尊敬。梁啟超說:“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於我自己打主意要做的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也隻有負責任的企業,才能贏得人們的信賴,武漢市鄱陽街有一座普通的6層樓房,就在最近,收到了來自英國的一份函件,提醒此樓業主,該樓80年的設計年限已超過,敬請注意。原來這座樓房始建於1917年,設計者是英國的一家建築設計事務所。經曆了八十多年,遠隔萬裏的設計單位居然仍對自己的“產品”這樣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