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要做到“以身為天下”,不能不重視“寵辱”的問題,以老子的觀點看,對待“寵辱”並不是得寵則喜,失寵則悲,這樣做,隻是普通人的一般反應,而不是戰略家的胸懷,企業的戰略不能因一時一地的“寵辱”,而改變戰略的初衷,肩負全局重任的管理者一旦被個人的情緒所左右,那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劉備在關羽死後,劉備報仇心切,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燒毀連營700裏。《三國演義》
裏的周瑜也是這樣為個人的身見所蒙蔽的人,正因為如此,小說才演繹出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
老子告誡我們,對待“寵辱”的態度應該像受到驚嚇一樣敏感,保持高度的警覺,一個人在“寵辱”的時候,正是高風亮節的關鍵,而一個企業在受到吹捧抑或受到批評否定的時候,管理者應該保持高度的警覺,因為,這也許是戰略受到挑戰的時刻,管理者既不能因為受到眾人的表揚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應該為暫時的失敗而心灰意冷,躊躇不前。事實上,戰略家常常利用這樣的機會作出重大的決策,這不能不依靠戰略家對全局的敏感度以及對戰略思想的領悟力,如果管理者過於注重個人的榮辱,那麼就會影響戰略決策的準確度和客觀性。
老子也以“身”為大患,事實上,任何人也無法擺脫自身的局限,特別對於一個戰略家來說更是這樣,老子說,我最大的障礙和禍患都來自於我有這個身體,我的思想和遠見都來源於這個身體可是,過於對自身感受的重視,卻妨礙了我們的客觀性,因此,成為“聖人”的條件則是不以個人的感覺所動,這樣才能做到實事求是,所以,老子進一步感歎:“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我要是沒有身體,我的思想還會有什麼障礙呢?
什麼叫“貴大患身”呢?我們之所以怕困難,是因為我們有身體的存在,如果不願顧到自己的身體,還怕什麼呢?所以,能以天下為自身一樣愛惜的人,天下大事才可以寄托於他。為管理者的應以大局為重,不要隻是為自己打算。
五、一切從戰略的角度考慮問題——是謂不爭之德
原文68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
作為一個管理者,處理一切問題,都應以戰略為出發點,所做的決策,凡是符合戰略意圖的就努力施行,凡是違背戰略意圖的,就不應以個人的好惡來作為行為的標準,而拒絕執行。
盡管我們處在不同的位置,遭遇不同的情況,戰略思維是實現管理的最好的保障。因此,老子說,一個善於當兵的人不會做窮兵黷武的事情,一個善於打仗的將軍不會經常怒氣衝天,一個善於贏得勝利的人不會硬碰硬的戰鬥,一個善於用人的人態度總是謙下的。
士兵的責任不外乎用兵器和武力保衛國家,任何一個朝代的兵家,無不是以“尚武”的精神,作為士兵的最高準則,而在於老子看來,過於崇尚武力,而忽視戰略方向的士兵,並不是一個好士兵,因為,這樣的士兵,在作戰中,隻會逞一時之勇,有時運用不當,反而給敵方製造了機會。
善於戰鬥的人一定是一個冷靜思考的人,不會做出衝動的舉動,事實上,很多衝動的行為,在多數情況下是違背戰略進程發展的,十分容易陷入敵人的圈套。三國時候,諸葛亮六出祁山討伐魏國,司馬懿領兵拒敵,堅壁不出戰,想耗垮諸葛亮大軍。因為司馬懿不出戰,諸葛亮一籌莫展,於是就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件旗袍和胭脂首飾,罵司馬懿膽小如女人。諸葛亮沒有忘記給司馬懿一束花草,上係紅緞帶,緞帶上寫“上方穀”三字,嘲笑司馬懿在上方穀裏中埋伏被火燒,然後又狼狽逃跑的情景。司馬懿不上當,仍不出戰,結果諸葛亮反而氣累交加,死於五丈原。
司馬懿可以說是一個善於贏得勝利的人,他知道諸葛亮是一個智慧超群的軍事家,自己在與諸葛亮的交鋒中,屢戰屢敗,因此,吸取教訓,不與諸葛亮的大軍正麵衝突,結果,粉碎了蜀國出祁山征伐魏國的戰略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