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戰略與道德(1)(1 / 3)

一、人、品質、信譽的戰略關係——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原文44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指在小的地方不能夠忍耐,而影響了全局的戰略安排。在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很多時候都麵臨著艱難的選擇,如果我們選擇有誤,那麼就會導致戰略錯誤。

老子給我們提出了許多非常艱難的選擇,老子說:名譽與身體哪個重要呢?身體與財物哪個寶貴呢?得到的與失去的哪個有害呢?

事實上,很多戰略執行者都是在這個問題上出現了麻煩。名譽是重要的,但是我們不能為了名譽損傷自己的身體,身體如果損傷了名譽又有什麼意義?我們不能合本逐末,本是樹木的根,末是樹木的樹冠,根腐爛了,樹冠也不會茂盛。

在企業品牌戰略上,品牌的信譽是依靠質量的根本得來的,宣傳固然能夠獲得好的名聲,但是,那隻是一時的名譽,如果沒有質量的保證,名譽也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能長久。

企業的目的是獲得利潤,但是,企業之所以贏得利潤,必須以精幹的員工隊伍為前提,如果管理者隻重視利潤,而忽視團隊設,那麼企業發展就沒有後勁。所以,企業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人沒有了人企業就是一個空殼。比如,日本的索尼公司,以重視質而著稱,中國的海爾公司以注重服務為重點。如果,我們把索尼司的員工同海爾公司的員工對調,那麼,公司的理念就會發生轉變,索尼就變成了海爾,海爾就變成了索尼,因此,我們可以下這樣的定論,企業的品質是由企業中的人決定的,人決定品質,品質決定信譽。

老子說:“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對待名譽和金錢,應該得到多少和失去多少都不是由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如果管理者對待名聲以及信譽過於的貪愛,而影響了質量,那麼必然產生更大的損失,管理者過於注重利潤的大小,忽視了對員工不斷的培訓,那麼,人才就會離開企業,企業缺少了人才,戰略的執行就會發生嚴重的問題。

所以,作為管理者特別是企業戰略的製定者,特別要處理好企業品牌、質量和人的關係,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如果一個人對待名譽能夠知足,就不會發生令人恥辱的事情,如果一個人知道什麼該怎麼做才不過分,那麼就不會發生錯誤,這樣的人就能長久地發展。

品牌自然離不開宣傳,但是,宣傳不能過火,或者做虛假的宣傳,要實事求是,根據自己產品的實際情況,告知消費者,如果,管理者認為牛皮吹得越大就越能吸引消費者,試想,當消費者購買了名不副實的商品時,隻會大失所望,從而,產生對整個企業的其他產品也失去了信任,這難道不是自取其辱嗎?

對待員工的問題也是這樣,如果一個老板隻知道榨取員工的血而不能使員工得到良好的發展,任何一個有才華的人都會遠離這個企業,所以,在利潤的追求上,不能忽視人的價值,不但要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同時也要製定利於員工發展的培訓體係和晉升製度,作一個對員工負責的管理者,隻有優秀的員工才能製造出高質量的產品,隻有高素質的員工才有高標準的企業,隻有性情愉快的員工才能產生自動自發的執行力,隻有這樣的企業才能生生不息,這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二、節儉是治國安邦之道——深根固柢,長生久活

原文59

知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腋。

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抵,長生久活之道。

管理人離不開對人的了解,治理企業也離不開對人的管理。老子說:治理人事,都應該從節儉入手,來體察人的德行。

在老子看來,一個懂得節儉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注重節儉的國家,才是一個有道德的國家。

老子為什麼把有關節儉的問題提高到道德的層麵去考慮呢?因為,老子認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具備節儉的精神,比如陸生植物的生長,雖然不能離開水的滋養,但是,如果說水過於多那麼,植物也會被淹死,陸地上的動物也是這樣,因此,老子認為萬物對於需求的追求總是適可而止的,不過分的,這就是節儉的道德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