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戰略的哲學(3)(1 / 3)

權利的確是一把雙刃劍,管理者如果運用不得當,也會使人陷入狂妄自大的陷阱。法國的拿破侖憑借他傑出的軍事才能、堅定的信念、超凡的個人魅力、得力的團隊支持等,贏得了最初的成功。

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拯救者,但功成名就之後,他越來越遠離了他據以成功的基礎,不停地將責任歸罪於其他人,最終導致了失敗。

在現實的企業管理中,個人的英雄主義也無法長久立足。在企業發展之初,許多老板憑著超人的智慧和才幹,不可抵擋的人格魅力,憑著滿腔的激情和自信,很多情況下能夠締造企業的神話。但是接下來呢?老板本身的故步自封,下級對老板的盲目服從,企業後繼乏人,企業也每況愈下,逐步消沉下去。

老子說:“由於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突出自己,愛惜自己,而不抬高自己。”管理者擁有這個品德才能長久地保持真正的“威信”。

九、能生存才能有發展——勇於不敢則活

原文73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為善勝,不言為善應,不招而自來,禪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認為:勇於冒險逞強的人,容易招致滅亡。勇於承認自己的弱勢的人則更容易保存實力。

逞勇鬥狠的故事在曆史上是很多的,據《孟子·梁惠王下》記載,有一次齊宣王對孟子說:“我有個毛病就是喜歡‘勇”’。孟聽了這話後心想:“人君不可無勇”。“勇”並不是壞毛病,問題在於如何正確地看待“勇”,於是便回答說:“勇,有小勇、大勇之別,希望大王不要好小勇,而要養大勇。”那麼,什麼是小勇,什麼是大勇呢?孟子說,像一個人手握利劍,瞪大眼睛,高聲吼道:“誰敢抵擋我!”這就是匹夫之勇,是隻能對付一人的小勇。而當國家麵臨強敵和霸權時,像周文王周武王敢於一怒而率眾奮起抵抗,救民於水火之中,所謂“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這就是大勇。從孟子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匹夫之勇,是無原則的衝動,是隻憑拳頭和武力的血氣之勇。而大勇則是孔子所說的義理之勇,也就是基於正義的勇敢;隻要正義存於我方,對方即使有千軍萬馬,也會勇往直前,大義凜然,無所畏懼。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留侯論》一文中,進一步發揮了孟子的這個觀點。文中寫道:“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

與匹夫之勇相反的例子,如《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日:‘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倪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說的是有一個地皮流氓當眾侮辱韓信說:“韓信如果不怕死,就先殺了我,如果怕死,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韓信端詳了這個痞很久,竟然真的從這個人的胯下爬過去了,在街市上的人們都哄笑起來,覺得韓信真是個懦夫。

對於韓信的行為,在街市上看見的多數人都不以為然,自然他們這樣的人都認為人應該“勇於敢”,實際上,一個無謂的死亡究竟有什麼意義呢?韓信如果在此死了,就沒有劉邦帳下的大將軍,也許漢朝的基業也無從建立,這樣看來,韓信的存在於否,是不是竟要改寫中國的曆史呢?老子說:“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老子感慨這樣生死的抉擇,就是連上天和聖人都難以抉擇。但是,從曆史上的教訓來看,能夠生存才能有發展,因此,拿生命為無謂的事去冒險,是不值得的。

在企業管理的問題上,也存在成敗興興的大問題,企業首先應解決的問題是生存的問題,是眼前能否存活下去的問題,決策不僅要著眼未來,更要著眼現在,企業的生存本質不是追求規模經濟,同質競爭,持續降價,先搶市場後要利潤的生存模式。生存力是企業決策的最終標準。

研究結果表明:一個能生存五十年以上的企業,其核心生存“秘訣”,並非人們通常所認為的產品,而是他們的企業戰略,戰略的核心在於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理念長期的戰略實踐而產生一種企業內部共通的價值觀,事實上,這樣的價值觀是符合企業發展規律的,因此它能夠保持戰略長期性和穩定性。

一個有高瞻遠矚戰略的企業,它的價值觀的基礎穩如磐石,不會隨著時代的風潮變異;在某些情況下,有些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經曆百餘年而一成不變。

價值觀就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堅持不懈,努力是全體員工都必須信奉的信條,它是企業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表明企業對市場、對客戶、對員工等的看法或態度,它是如何生存的主張。核心的價值觀也就成為了戰略的總目標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