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過度誇張盧布危機
財勢
No Need to Overstate Russia’s Rouble Crisis
麵對盧布危機,隻要俄羅斯政府應對得力,反而可能成為俄羅斯經濟結構改善的契機。
俄羅斯盧布的急劇貶值已經構成了一場貨幣危機,盡管尚未發展成為金融危機。2000年俄羅斯盧布年均彙率為1美元兌28.13盧布,2005年為28.28盧布,2010年為30.37盧布,2011年為29.39盧布,2012年為30.84盧布,2013年為31.84盧布,而2014年12月15日收盤彙率已達1美元兌63.4盧布。為遏製盧布貶值,俄羅斯央行采取了幹預彙市、提高利率等措施。據統計,截至2014年12月11日,俄羅斯央行已7次幹預彙市,總計賣出外彙59.58億美元,12月17日可能再次拋售了2億美元。同時,在不到一周時間裏,俄羅斯央行兩度大幅度加息,特別是12月16日淩晨一舉加息650個基點,將基準利率從10.5%提高到17%,成為1998年金融危機以來加息幅度最大的一次。
近日俄羅斯盧布彙率的大幅度貶值及其防禦措施給俄羅斯經濟帶來了巨大衝擊,無論是實體經濟部門,還是資產市場,概莫能外。彙率暴貶本身的損害自不待言,即作為俄羅斯中央銀行防禦投機性貨幣攻擊武器的高利率,盡管其目的在於提高本地資產吸引力並提高投機者遠期頭寸的融資成本,但高利率必然損害經濟產出水平,對經濟衰退國家和高度依靠負債融資的行業(如房地產)影響尤其顯著,從而與國內經濟政策目標相互衝突,政府也要為此付出沉重的政治代價。內外政策目標差距越大,市場越懷疑中央銀行高利率政策的可持續性。不僅如此,倘若高利率持續時間過長,很可能威脅銀行體係安全,並加重政府的融資負擔。
盧布危機對俄羅斯經濟社會的衝擊固然不容低估,但深入分析,不難發現,這場貨幣危機起因並非經濟基本麵崩盤,而是遭遇一係列政治、經濟因素引發的投機性貨幣攻擊。因此,這場盧布危機不至於與實體經濟部門危機相互促進而造成俄羅斯經濟崩潰,相反,隻要俄羅斯政府應對得力,反而可能成為俄羅斯經濟結構改善的契機。
貨幣危機的主要成因是什麼?政府深陷持久財政危機不能自拔;國家持續經常項目收支逆差、資本流入不足而持久地喪失國際清償能力;大部分骨幹企業因資產負債結構大麵積貨幣錯配而集中陷入流動性危機;一旦這些情況引發私人資本恐慌性地集中外逃,那麼“預期自我實現”的效應還會大大加劇貨幣危機的烈度。顯然,俄羅斯經濟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就財政狀況而言,俄羅斯此前財政狀況堪稱穩健。2000年財政盈餘占GDP的1.4%,2006~2013年此項比例依次為7.4%、5.4%、4.1%、-6.0%、-3.9%、0.8%、-0.1%、-0.5%(負數為財政赤字),雖然2012、2013年連續赤字,但占GDP比重甚低。與其他在初級產品牛市期間卻仍然出現占GDP四五個百分點甚至更高的巨額財政赤字的資源出口國相比,俄羅斯上述財政數據還表明該國沒有在牛市期間過度濫用其收入,這也意味著在熊市期間調整壓縮福利和其他支出的痛苦沒有其他資源出口國那麼大。鑒於此,盡管俄羅斯財政對石油天然氣稅收依賴度較高,國際市場油價暴跌並持續滯留低位對其損傷不小,但其財政還遠遠達不到引爆如此大幅度本幣貶值的地步。
在國際收支方麵,俄羅斯更沒有達到危機地步。不同於外蒙古、巴西、南非等資源出口國在初級產品牛市期間仍然出現巨額經常項目收支逆差,俄羅斯經曆了持續的經常項目收支順差。2006~2013年間,其經常項目收支順差占GDP比重為9.3%、5.5%、6.3%、4.1%、4.4%、5.1%、3.5%和1.6%。依靠持續的經常項目收支順差,盡管存在持續的資本外逃現象,俄羅斯2013年末外彙儲備仍然達到了4564億美元。
毋庸諱言,俄羅斯某些大企業過度負債,而且其債務中外幣負債較多,因此在理論上,如同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期間過度借入美元債務的韓國財閥接連倒閉一樣,這些俄羅斯大企業也有可能因為貨幣錯配而一時間資不抵債,或是集中陷入流動性危機。但現在的俄羅斯是一個淨債權國,其國際資產足以償付到期外幣負債,俄羅斯政府也不會坐視這些大企業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