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亦東:“工業4.0”下的財務思維(3 / 3)

《新理財》:這種四大支柱完全建立起來以後,會解決什麼問題?

王亦東:對財務來講,第一大戰略支柱的建立不僅會提高我們的效率,也可以降低整個財務的運營成本,這樣就減少了我們在實現整個財務支持流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同時也提高了服務的質量;第二大支柱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及時、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第三大支柱可以支持我們更多的業務運營模式轉型,實際上,它既降低了短期成本,又可以為後續地持續增長進行服務,即平衡了短期目標和長期戰略發展的需要;第四大戰略支柱則能夠滿足穩定我們財務團隊的需要,並為前三大戰略支柱的實現提供服務。

《新理財》:回來後,您的工作重心會有改變嗎?將遇到怎樣的挑戰?

王亦東:我回來後的工作的重心將放在整個亞太區,不是原來的大中華區,但大中華區還是占了整個亞太區將近一半的收入。而且中國已經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所以我需要做的是確保在這裏的投入,保證中國市場能夠繼續保持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但我們在其他地區麵臨的挑戰就完全不同了,比如東南亞,這裏很多國家就像白點一樣,運營的規模很小,但是人口基數和增長潛力還是很大。所以我們接下來怎樣配置資源、怎樣製訂好執行方案、怎樣進行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就是工作重點。對於亞太區其他國家,比如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等,都是很成熟的市場,但他們也有一些產能過剩需要轉移,所以接下來,我們怎樣去消化這些產能、怎樣去做重組整合就是工作重心了。

《新理財》:也就是說,未來漢高在亞太各個地區的投資重點會有所不同。那麼作為CFO,您在未來做投資決策的時候,會考慮哪些主要因素?

王亦東:對於投資,我們會在內部設計一套平衡計分卡流程,從三方麵來考慮是否投資。第一個方麵是考慮與公司的戰略契合度,比如我們建立一個新工廠或者是收購其他公司,從市場的角度看,我們會考慮其市場規模有多大、市場增長率有多高、市場平均盈利率有多高等問題,從公司的角度看,會考慮自身的市場份額、盈利水平,以及是否有獨特的競爭優勢等;第二個方麵是考慮財務吸引度,在這方麵,我們有一套詳細的財務績效指標,比如把被收購企業的NPV、IRR等等設定在整套指標裏麵進行考核;第三個方麵是考慮交易的可行度,因為很多時候投資計劃很好,但可行度不高,比如對方不願意賣,比如政府出台新的環保要求,我們不能馬上建廠等等。所以,這三方麵是我們考慮是否投資的主要因素。與此同時,我們還會在這三大方麵的背後設計更詳細的平衡計分卡,最後由董事會根據這幾十項的計分,決定是否投資。

《新理財》:從這兩年的新認識來看,您認為,在跨國公司做財務,最重要的素質表現是什麼?

王亦東:我覺得有兩點:一是要有很強的財務功底,二是要有更強的業務運營觀念和能力,這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掌握公司業務的知識和對市場有充分的了解,這樣的財務人員將來很難成為真正的財務人員,頂多就是製定報表的傳統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