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訂雙擁公約的目的是為使軍政民關係更加密切,加強子弟兵作戰力量,政府法令得以貫徹執行,進一步發動群眾,以及為了進一步加強團結、戰勝日寇、反對中國法西斯主義,實現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雙擁公約以條文的形式將具體內容一一列出,有6條、8條和10條式的,條理清楚,言簡意賅,樸實通暢,短小精悍。譬如,晉察冀邊區擁軍公約規定:1.積極參加子弟兵,壯大邊區八路軍。2.努力擔架運輸,執行抗戰任務。3.做向導埋地雷,積極配合作戰。4.解決子弟兵困難,保證子弟兵有吃、有住、有衣。5.尊重抗日軍,愛護傷病員,保護軍用物資。6.優待抗屬,解決困難。

雙擁公約的主旨是軍政、軍民一致,核心在於民。正如《解放日報》(1944年8月12日)社論指出的:“一切政治的關鍵在民眾,不解決要不要民眾的問題,什麼都無從談起。”又如,晉察冀邊區擁軍公約和擁政愛民公約在引言中明確指出:邊區八路軍是邊區人民子弟兵,邊區的人民是邊區的主人,邊區各級政府是邊區人民自己的抗日民主政權,愛護子弟兵是邊區人民的責任。再如,八路軍留守兵團擁政愛民公約共10條,其中8條是有關愛民的,隻有2條是有關擁政的。該公約規定:1.服從政府法令。2.保護政府,幫助政府,尊重政府。3.愛惜公共財物。4.不侵犯群眾利益。5.借物要送還,損壞了要賠償。6.減輕政府和人民的負擔。7.幫助人民春耕秋收和冬藏。8.幫助人民進行清潔衛生運動。9.了解民情風俗,尊重民情風俗。10.向人民宣傳,傾聽人民意見。

雙擁公約具有長期適用性和基本原則性兩個重要特征。例如,中共晉察冀中央分局雙擁運動指示指出:雙擁公約“是全邊區範圍內普遍適用的原則性的長期的公約”,須廣泛宣傳解釋,到處印發張貼,使之家喻戶曉;對於雙擁公約,晉察冀人民和人民子弟兵表示堅決履行。此外,作為一種文書,雙擁公約不僅在標題中顯現訂約單位,而且在公約正文後兼有署名,比如晉察冀各界救國聯合會、軍區政治部,太行軍區政治部、晉冀豫區各救總會。而對於公約而言,署名是很重要的一項,因為署名意味著承諾,表明要遵守公約並對違背公約承擔責任。

抗日戰爭時期,雙擁公約在規約軍政民行為、加強軍政民團結、密切黨政軍民關係方麵,發揮了特殊重要的政治作用。為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陝甘寧邊區軍民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倡導推動下製訂或重新公布了雙擁公約,創造性地開展了群眾性的“擁軍優抗、擁政愛民”運動,一邊整風、學習,一邊戰鬥、生產。此後,以整風精神為指導的雙擁運動在敵後各抗日根據地蓬勃開展起來,為贏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解放戰爭時期,在業已成為優良革命傳統的雙擁運動及雙擁公約的規範引導下,陝甘寧邊區和其他解放區,黨政軍民關係一直是很好的。以陝甘寧邊區為例,胡喬木回憶說,黨中央和毛澤東在1947年撤出延安後為什麼堅持留在陝北,且在同胡宗南軍隊的作戰中能夠取得勝利?黨、政府、軍隊同人民的關係很深,是根本的原因。

擁軍優(抗)屬、擁政愛民,是廣大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創造,是黨和軍隊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作出了特殊重要的貢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黨政軍之於人民,似魚水須臾不可分離,須團結如一人。今天,再三再四地重溫雙擁公約,仍有必要。○

責任編輯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