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南昌起義中的朱德
將帥傳奇
作者:肖郵華 何小文
朱德是一位中國現代史造就的世紀偉人,也是一位世界性的曆史巨人。他的一生,溫熱了一段曆史,也溫暖了無數國人的情懷。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6周年之際,筆者試記述朱德巧妙借助自己與滇軍的關係,力擎南昌起義大旗的曆史片斷,以表達對他的感佩和緬懷之情。
要闡述和理清南昌起義中朱德與滇軍的關係,我們首先要了解中共為什麼會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對此,黨史界給出的權威答案是: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武裝鬥爭的極端重要性。要挽救革命,就必須走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道路。於是,1927年7月,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決定利用共產黨掌握和影響的國民革命軍中的一部分力量,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顯然,利用黨掌握和影響下的國民革命軍中的一部分力量這一有利因素,才是發動南昌起義的先決條件。而這一有利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與朱德在南昌有著非同尋常的關係。
從1909年朱德千裏迢迢前往昆明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到任職滇軍旅長、雲南省警務處長兼省會警察廳長,曆時13年。這是朱德在滇軍中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的13年,也是他與滇軍同僚建立難以割舍之情誼的13年。
而北伐戰爭勝利後駐防江西特別是南昌一帶的部隊正是滇係國民革命軍第五方麵軍總指揮朱培德率領的第三、第九軍等部,這些部隊的主要將領朱培德、王均和金漢鼎及師一級將領楊池生、楊如軒等都是朱德原來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同班的同學及滇軍中的平級同僚,其中朱德與朱培德更因“模範二朱”的因緣在滇軍中享有盛名。有鑒於此,1927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委派朱德到南昌去,就是希望他能利用他與滇軍的關係,開展黨的工作。
其實,早在1926年8月,中共高層為了進一步考察已在國外入黨但仍是“秘密黨員”身份的朱德,就曾由陳獨秀委派他赴川幫助改造老同學楊森的部隊,使得楊森所部16個師、4個混成旅擁有7萬之眾改旗易幟。“這些軍隊曾是吳佩孚的部下,楊是吳任命的,他反對國民黨的北伐。然而,我終於把他們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的第二十軍。我當上了二十軍的政治部主任,兼任國民黨黨代表,或稱政委……”朱德後來在接受美國記者史沫特萊采訪時曾這樣侃侃而談。
國共合作又一大成果的取得,不僅充分展示了朱德的能力,更考驗了他對黨的忠誠。因而歸國不久的朱德,遂被中共領導人看好,國民革命軍的一些高級將領通過此事也對他刮目相看、尊崇有加。
1927年1月,從武漢抵達江西的朱德,受到駐紮九江及南昌的滇軍主要將領的歡迎,而一直將朱德奉為“鐵血兄弟”的朱培德,對朱德的到來更是喜出望外。因為朱培德很想借重朱德的軍事才幹及其在滇軍中的影響力來為他培訓滇軍軍官,以備將來擴充實力所用。果不其然,幾天後,朱德就被朱培德任命為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團長,後又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五方麵軍總參議等職。正因為這層特殊關係,朱德才能夠放開手腳做包括軍事工作在內的各方麵的工作,而這些工作無不與隨後的南昌起義有著重大關係。
譬如,朱德創辦的軍官教育團,為南昌起義培養了部分軍事幹部,後來其中部分中共黨員參加南昌起義並隨起義部隊南下廣東,在起義之後還發揮了深遠的影響力。
當時,在國內最先進的軍事院校雲南講武堂係統學習了日本最先進的軍事理論,且留學過德國和蘇聯,學習吸收了這兩個軍事大國的軍事理論的朱德,對軍事前沿理論了解之深、之廣在全中國的“軍界要員中”恐怕也算是鳳毛麟角。朱德曾說過,日本的戰鬥綱要,德國的戰鬥條令,前蘇聯的聯合戰術,他都進行過深刻的研究,做過反複的比較,根據我們的特點,利用人家的長處,來訓練我們的隊伍,訓練我們的指揮員。從學識上說,無論是舊學還是新學,在朱德的周圍,包括國民黨的軍界要員在內,能出其右者又有幾人?因此,在朱德的親自主持下,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很快創辦起來了,名義上隸屬第三軍,實際上接受中共中央軍委和江西省委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