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時肩負重任,無心養病。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他帶病到米脂縣楊家溝周圍三十幾個村子廣泛調查,親自訪問農民,詢問他們的生活和生產情況,征求他們對土改工作的意見。任弼時還親自參加一些村子鬥爭地主的大會,實際感受農民進行的土改運動。
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和廣泛的收集情況,任弼時對全國各解放區的土改情況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和把握。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陝西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擴大會議,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期間舉行的一次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的會議。由於它是在12月召開的,所以人們習慣地稱它為“十二月會議”。
會前,毛澤東起草了作為會議主題報告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會上,毛澤東作了這一報告,深刻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在軍事、土地改革、整黨、經濟、統一戰線方麵的基本政策,提出今後奪取全國勝利的各項任務。在對土改情況充分準備資料、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任弼時抱病在會上就土改問題作了重要發言,明確提出了對農村各階級應采取的政策。任弼時的這篇講話,得到了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它對於會後中共土改路線的成熟、土改中具體政策及工作方法的進一步規範以及引導土改中“左”傾錯誤的糾正,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會後,任弼時由楊家溝返回錢家河。他一方麵同周恩來協助毛澤東集中全力解決在新形勢下黨所麵臨的關於土改、整黨、工商業、統一戰線和新區工作等方麵的各項具體政策和策略問題,另一方麵則繼續利用休養時間進一步研究土改問題。
在反複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任弼時撰寫了著名的《土地改革中的幾個問題》的長篇報告,並於1948年1月12日在西北野戰軍前委擴大會上進行了演講,詳細闡明了階級分析的標準。這是一篇關於土改的馬克思主義論著。文中對中共在土改中應采取的各項政策進行了全麵的論述。
毛澤東對任弼時的這篇講話十分重視,做了精心修改,並決定以任弼時的講話代替中央的“一月決定”,作為進行土改的綱領性文件下發。“一月決定”即1948年1月18日毛澤東召集周恩來和任弼時等討論並原則通過的《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草案)。這個草案論述了在各種情況下反對右傾錯誤和“左”傾錯誤的問題、土地改革和群眾運動中的一些具體政策問題、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性質問題、革命統一戰線中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關係即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問題。
中央原本準備以“一月決定”作為當時土改指導文獻的,但後來毛澤東卻改變了想法。3月17日,毛澤東在致劉少奇電中指出:“我們決定發表弼時同誌的一篇講話,不發表‘一月決定’草案,因為弼時同誌的講演比‘一月決定’充實得多。”劉少奇接電後,隨即於19日複電表示:“‘一月決定’內容由弼時同誌以一個講演的形式發表甚好。”
在解放戰爭麵臨大反攻的形勢下,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不僅直接指揮西北戰場,而且要部署全國整個解放戰爭,工作特別緊張,常常是徹夜不眠。任弼時對毛澤東非常關心。有一次,當他走進毛澤東的窯洞時,忽然站住了。他望一望四周說:“這沙沙的是什麼聲音!”警衛同誌告訴他,這是房東養的蠶吃桑葉的聲音。他說:“這太吵了,會影響主席辦公的。我們在這裏要長住下去,明天換個房子吧!”行軍每到一處,任弼時都要親自安排住房,布置警衛,組織物資供應,指揮縱隊架設電台,安裝電話,還參與決策研究。可以說當時他是中央隊伍中身體最差的又是最忙的一個人。1950年,毛澤東回憶解放戰爭時說:“在陝北,我和周恩來、任弼時同誌在兩個窯洞裏指揮了全國的解放戰爭。”
小小紅魚,寄托著戰友的無限深情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和任弼時進駐北平,任弼時和毛澤東等一起住進了香山。任弼時抱病召開青年團全國代表大會和籌備5月4日召開的全國青年大會。5月8日,由於精神上的興奮及極度的勞累,任弼時出現了昏迷的症狀。醫生分析,可能是眼底血管出血引起的。
緊張的工作、艱苦的條件及早年的牢獄生活,使任弼時的身體狀況非常糟糕。他的病早在黨的七大前就發作了。後來,經斯大林派來的米爾尼柯夫醫生診斷,他患有動脈血管硬化、糖尿病和腦供血不足等病症。
米爾尼柯夫向毛澤東彙報說,大多數領導同誌都還算健康,唯有任弼時一人堪慮。他腦血管硬化,影響到雙目視力,這不是好兆頭,表明他的病情已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毛澤東聽後,深深地歎了一口氣,深為這位戰友和助手的健康擔憂。黨中央決定,要任弼時停止工作,立即休息。任弼時1946年曾休息過一段,1947年又在米脂縣的楊家溝休息過一段。但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休息,他帶病跟隨毛澤東轉戰陝北,隨後又參與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久病在身的任弼時終於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倒下了。
1949年任弼時再度休養後,毛澤東特意派人將一缸紅魚送至任弼時的住所,並附親筆信說:“弼時同誌:送上紅魚一群,以供觀覽,敬祝健康!毛澤東六月九日。”這時,新政協即將召開籌備會,中央書記處其他成員正在起草文件,劉少奇即將出訪蘇聯。在緊張繁忙的時刻,毛澤東派人送來紅魚,小小的紅魚,寄托著戰友的無限深情。
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此時,正在玉泉山療養所休養的任弼時心情無比激動。是啊,他和毛澤東並肩戰鬥、頑強奮戰,終於迎來了這一天。
任弼時休養了一段時間,但病情沒有根本好轉。為此,中央決定送任弼時去蘇聯治療。11月21日,毛澤東親自致信斯大林,商議任弼時赴蘇治病一事。11月底,任弼時赴蘇治療,臨行前的一天晚上,毛澤東和周恩來親自到景山東街任弼時的寓所探望。他們談話開始不久,醫生給任弼時服藥,毛澤東以為談話時間超過了醫生的規定,說:“我馬上就談完,我就走。”毛澤東與任弼時握手道別,一再囑咐他安心養病,盡早恢複健康。
這年12月16日,毛澤東也來到蘇聯進行訪問。不久,毛澤東到任弼時所在的莫斯科皇宮醫院探望。任弼時報告毛澤東,治療有進步,年底可以出院。當任弼時轉入莫斯科郊區的巴拉維赫療養院休養後,毛澤東又專程到療養院看望。當毛澤東得知任弼時的血壓已經降下來時,便高興地握著蘇聯醫生的手說:“好得很!好得很啊!我代表中國人民謝謝你們!謝謝你們!”
1950年5月底,任弼時從蘇聯返回祖國。醫生本打算讓他再靜養一段時間方可適量地參加一些工作,但工作慣了的任弼時怎麼也躺不住。6月25日,任弼時在聽廣播時獲悉了朝鮮發生內戰的消息後,便趕緊給毛澤東及中央書記處寫信,要求恢複部分工作。信中說:“我回抵北京後已近1月,血壓尚繼續下降中(160左右),身體也覺得堅實一些……最近幾天內,每日看電報、文件及報紙總共在4小時左右,尚能支持得住,不感覺太疲勞。自然初期不要過分疲勞,但做點工作,如分管組織部和青委,我想是可以的,請加考慮……”
見他工作心情急切,毛澤東同傅連暲醫生通了電話,詳細詢問了任弼時的病情。經中央商議,毛澤東特批示:“同意弼時意見,試做工作,每日不超過四小時,主管組織部和青委。”
恢複工作不久,任弼時便把自己的病情拋到了腦後,他先是把工作時間增加到5小時,後又要求醫生把工作時間增加到8小時,而實際上他一投入工作就全神貫注,往往工作在8小時以上。
由於過度疲勞,病情惡化,1950年10月27日,任弼時突發腦溢血,不幸與世長辭,享年46歲。
聞聽如此晴天霹靂般的噩耗,毛澤東十分悲痛和震驚。這不僅僅是由於任弼時是新中國成立後逝世的第一位黨中央領導集體成員,而更多的原因在於:一則任弼時堪稱黨性和才幹俱佳,可謂德才兼備的優秀領導幹部;二則由於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在30多年的風雨曆程中,他們結成了牢不可破的同誌加戰友的深厚情誼。如今,任弼時卻突然英年早逝。
任弼時逝世的第二天,中央成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治喪委員會。這天上午9時,毛澤東到北京景山東街任弼時住處,親自看著任弼時入殮,給他覆蓋黨旗。他叮囑任弼時的夫人陳琮英:一定要扶養好孩子們,讓他們好好學習,長大繼承他們父親的遺誌!毛澤東還沉痛地親自扶著任弼時的靈柩,前往勞動人民文化宮,表現出對親密戰友深深的痛惜和悼念之情。
為了紀念任弼時,沉痛之中毛澤東提筆寫下了題詞:“任弼時同誌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1951年7月18日,任弼時的安葬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隆重舉行。漢白玉墓碑的正麵,端端正正鐫刻著毛澤東的題字——任弼時同誌之墓。
責任編輯 萬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