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平心緒,趙期昌又去旁的地方與人聊新一年的事情,看看對方態度,如果可以,就先進行小範圍的試探性合作。
也不要將士紳這個集體想的多高大上,說的粗淺一點多是一幫思想保守的地主,或者有幾處小產業過日的體麵人家。小說中西門慶這個人物算起來,論產業能爆八成左右的士紳。說的籠統一點,士紳鄉賢集團,與尋常市民、村民比起來,他們受到的教育更規範,教育方麵對其他階層有壓倒性的優勢,牢牢掌控著對當代輿論掌控權,及對後世影響極大的文字記錄權。
而有一點很明確,地主家也沒有餘糧,真不是一句戲言。教育、科考事關前程,自然競爭大,投入也就不能不高。所以,誇張一點的說,士紳集團九成人家都日子緊巴巴,維持著表麵的光鮮、體麵。
所以別看捕倭軍不大,正規軍餉就免稅額度、補助糧兩種,還要靠繳獲的賊贓,或幹一些不上台麵的事情才能補充所需的軍備用度。
可就這麼點軍備,不過三千多人的補充額度,卻是登州各處眼紅的東西。對於大規模的工業,趙期昌不清楚周圍士紳怎麼個看法,可他很清楚手工業競爭力有多大。
手工業的生存首先是供求關係,發展過程中四個環節也簡單,首先是你要有富餘的人力,其次是技術,再次是原材料,最後就是把製成品賣出去。
士紳家庭日子緊巴巴,不是他們收入不行,而是收入與支出大致持平,很難攢下家當。相較於平民,他們多擁有土地、佃戶、奴仆,自然不缺人力,士紳之家要搞技術也不難,也有錢湊夠前期所需的原材料。
那麼想要靠這些現有資源掙錢,就差最後一個環節,那就是把製造的東西賣出去。
這是個尋常農戶男的農忙時種地,農閑時打工;而女丁農忙時搭把手,其他時間就在家裏紡織,往往很多家庭全靠那麼一架紡機過日子。家庭紡織,這就是最簡單的手工業單位。
而江南那邊,更發展成男丁專司農耕、打工,女的隻管在家紡織。因為紡織掙來的錢,遠比地裏收入的多。尤其是蘇滬重稅的兩府來說,家庭收入裏,地裏收入的是口糧,紡織的收入是抵稅用的。這地方一畝地,收五六石稅的事情都有。
最誇張的就是一戶人家在明初時得罪朱元璋太狠,家裏就四分地,卻要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年年必須繳納六石多的稅!
以蘇滬的土地高產,這六石相當於四分地年產量的四倍!而六石,相當於張祖娥名下水田一畝年產量的兩倍、三倍!
這苦逼的一家子怎麼過日子,那就是他們這家人的事情了,也是當地衙門曆代官員頭疼的事情。
最後,再重複一遍,這年代收稅不看收入多少,先看土地屬性,再看土地麵積。這種極端不合理、滿是漏洞可鑽的稅製造成的一係列麻煩,後麵再說。
基本上,一家一戶所需要的吃穿,都能在家庭這個單位裏得到解決,因為勤勞、節約對外需求不大;一些事情單個家庭解決不了,上麵還有宗族、鄉鄰相互扶持,基本上一個村子,除了婚姻對外有需求外,再很難產生別的需求。
因為特有的勤勞、節約,小農經濟能算是獨有國情,衍生出來的是戶口製度;與之對應的是算是莊園經濟,都是保守自足思想。而莊園經濟,比小農經濟要脆弱的多,因為不夠勤勞、不夠節約。
關鍵就是節約,你節約,那讓生產資本怎麼過日子!
這就是小農經濟的穩固性,太穩定所以呈現惰性,導致手工業發展緩慢。問題就出在銷售方麵,你生產出來沒人買,那還生產什麼?
隻要有穩定的市場可以吃掉產品,那士紳能搞起來的手工業就能發展。手工業發展到一定地步,出現效率更高的水利機械,為了利潤,這幫士紳能做出什麼,自然是不用想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