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七分之論(3 / 3)

荀子的惡法,孟子的善仁,兩種論調可謂水火不容有你沒我,結果都被孔子的禮給包容進儒家體係,結果就是儒家子弟在善惡論證方麵開始精神分裂了。這才導致在宋朝這個文人悠閑的時代裏,研究出了一套治療精神分裂的學說,那就是理學。

理學論傳承和根基是建立在孟子的基礎上的,講究的就是存天理滅人欲,管你善惡與否,我心中隻遵守一個道理、標準,那自然就不會出現精神分裂的事情了。

這個天理,指的就是道理、公理、自然之理,但因為對世界認知不夠,依舊有不少偏頗之處,有太多主觀色彩,不客觀,不科學。

理學昌盛時,一些理學官員心理素質達到了什麼地步?領著大軍出征,半夜軍隊遇襲死亡慘重,這位知道後卻能心安理得的繼續睡大覺。因為他看來軍隊就是殺人、被殺,本事不濟被人殺,那……也是正常的。

哪怕有著兵敗被敵軍捕獲的可能,狂熱的理學弟子依舊很淡定,大不了一死報君王,不負名節就好……

心中隻有一個理念,以這個道理來約束自己、約束別人,勉強與大公無私、不偏不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儒家道理搭上線。所以理學子弟又被稱作道學,理學各種分支,側重點就是心中堅持的道不同罷了。

瘋狂的理學弟子,跟狂信徒一樣,心中堅持著道理,以這個道理決定行為。已經不能說是人,而是一個能吃能喝能走的道理承載體,整個人已經道化,本人與堅持的精神理念有合而為一的征兆。

可這種事情不好做,所以常常有人被罵做假道學,想想都覺得困難。一個狂信徒還容易做一點,可一個通過自己認知,再約束自己不去信什麼神佛……這難度實在是太大,尤其還是一幫搞政治的人來學,要麼把自己弄成低能兒,要麼就是表裏不如一。

這才有了王陽明在理學基礎上搞出的更為科學的心學,心學是什麼?不是唯心,而是唯物,竹子就是竹子,根本沒什麼正直、謙虛的說法;再美好的玉也不過是塊好看的石頭,你吃下去根本沒什麼長生增壽的作用。

理學、心學一脈相承,都是在孟子的基礎上成長的。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儒家最大的內部思想問題之一的善惡之論。而儒家另一個思想問題純粹就是個死結,當初捧誰不好捧了孔子,孔子都認為自己有不足,卻偏偏被立為至聖……

這下好了,誰敢說自己比至聖孔子厲害?沒人敢,所以儒家學問發展速度越來越慢,都是引經據典啃那麼用了兩千年的幾千句話過日子,沒法推舊陳新,沒法更新換代,沒法補充血液……

跟一些宗教差不多,剛開始都是實用主義,怎麼有效率怎麼來,一度是文明的代名詞。可時間變遷後,後人不敢推翻前人的語錄、經典,發展陷入停滯。甚至幾派人為了爭一些老祖宗拿來主義抄來的經典解釋權,打的更是頭破血流。

趙期昌純粹是總結自己的理念,說給別人聽怕鬧笑話,逮到三個還比較好學的小家夥,好為人師毀人不倦的興致激發出來,也有消磨打趣時間的心思。

就這麼講了起來,未來的趙氏三鳳一個個聽的腦子混亂,又是點頭又是搖頭的,聽著趙期昌頗有道理又大逆不道的觀點,心中可謂是緊張又刺激,格外的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