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人力為先(1 / 2)

戚繼光匆匆吃了晚飯,就在夜色下領著家丁奔赴備倭城。

此次出兵,必須要嚴守機密。朱應奎雖然平時人畜無害不折騰人,可手裏握著權真要把你往死裏折騰,你隻能任命。

秀才朱國榕之死,朱應奎也扛不住,他這個庶脈中的庶脈,分支中的分支,必須給宗家一個說法。

趙鼎明來到墩裏,張承甲則跑到莊裏土屋子裏去擠大通鋪,他可不敢與趙鼎明夜下長聊,否則挨罵都是輕的。

墩中趙期昌正房裏,年齡差距接近三十歲的這對族兄弟盤坐在暖暖火炕上,都提筆計算著。

趙鼎明道:“咱這邊賬麵有九十頃餘額,田兄弟所部安置在盧洋寨,連著盧洋寨所屬三個火墩轄地一並劃了過去,這就少了二十頃,實際少了近七十頃地。田兄弟那邊給了咱五頭牛,八匹馬,騾子、驢子十頭,白銀五十兩。”

毫無疑問,這筆買賣虧大了,算上牲畜田啟業支付的價碼大約在二百兩左右,卻拿走七十頃也就是七千畝的土地所屬權,虧得不是一星半點。

七千畝荒地,賣個三千兩完全不是問題。若開墾的好,作為下田變賣也能最少換來五千兩。

可沒法子,安置田啟業部是政治任務,也是田家應該拿走的。趙家賬麵上獲得最大的土地支配份額,就有種種原因在其中。

“餘下七十頃,給親族各家分了十頃,獲得三百石;姻親、世交各家也是各十頃,總計收益一千二百石,分兩次結清。扣掉這三十頃支出,今年能得到的糧食在九百石左右,明年夏收時,還能再拿六百石。”

“再餘下的四十頃,仔細勘測後,大抵上能開出一百一十頃田,其中有三成是良田。要全麵開墾,九百石糧食不夠。”

招募軍餘做佃戶之前,趙鼎明必須將土地開好,否則就收不了符合他心意的租子。開好的田能收三成租子,將荒地給佃戶開墾,頂多收兩成。租子這東西降起來簡單,要增加可會鬧出民變來。

趙鼎明說罷飲茶,問:“老三這個是個什麼情況?”

將自己的賬簿遞過去,趙期昌向後躺在被子上,嗅著棉被淡淡皂角香味道:“東邊五十頃還在張家手裏,仔細測量後能開出一百三十頃左右,過半是良田,其中能有三成做水田。西邊,除了白石墩、八角嘴的地外,餘下的劉家旺周邊能開出八十頃左右。”

歪著腦袋,趙期昌思索組織語言,這段時間各家都已經埋樁劃分了地界,徹底完成地盤瓜分工作。

頓了頓,他繼續說:“八角嘴那邊山多,前後攏共能有十頃地多一點。連著白石墩這邊三十頃一共四十頃地,再減去充作軍田的十頃地,餘下的小弟準備交給家生子耕種,作為莊裏的莊田。”

“劉家旺那邊的八十頃,小弟實在是無力開墾,準備招山民開墾。土地還是咱的,這些山民世代做咱三房的佃戶,每年兩成租子。”

耳裏聽著,眼睛看著,趙鼎明皺眉:“這可就虧大了,咱這裏每年報備二十頃,老三你要攤掉五頃,親族、世交再攤掉五頃。報備的田畝可是三成的稅,報五頃地,老三這邊各家佃戶怎麼說?”

佃戶租子要交,稅也要交。不過佃戶的稅是佃戶和主家分攤,趙期昌的兩成租子,三成的稅壓下來,佃戶交一成五,趙期昌再補交一成五,他能落下的隻有半成。

而佃戶實際上才繳納三成五的總收入,這實在是太虧了。

衛裏軍田佃戶的租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兩成,全部歸地主,稅由佃戶獨立支付,佃戶總共繳納一半收入;另一種較為仁慈,佃戶給主家繳納三成,其中主家分出一成五補稅,佃戶再出一成五,最後繳納四成五。

當然,更仁慈的一點是佃戶總共繳納四成,三成歸公,一成歸地主。

這也是趙期昌以家生子待遇拉來這麼多人的原因所在,佃戶承租民戶士紳的田,要比軍戶的田整整少一成租子!

給軍官當佃戶,賦稅壓力實在是太大。趙期昌家生子的待遇除了徭役免不了外,基本上不再管其他稅上的事情,有事情幹,還頓頓管飽,這可比當士紳佃戶要好無數倍的差事,旱澇保收。

這是衛裏,不是民戶那套計算方式,衛所軍戶農稅比農戶的要重。這也是很多軍戶將軍田變賣給農戶,然後冒籍農戶轉手再收回來的原因所在,各處衛所軍田流失種類中,這占了很大比重。

別說尋常軍戶,就連軍官有時候都會逼的沒法子,將名下土地轉到民戶士紳名下,由民戶士紳經營,再給出地的軍官抽成。一切變化,為的都是避稅,避稅的結果就是衛所土地流失嚴重。

這也是朝廷三令五申搞各種政策鼓勵軍戶、軍餘開荒,卻始終沒有成果的原因所在。田可以開出來,但往往會掛著民戶的名義。時間一長,就真變成民戶的田了。

斜躺著,昏黃魚油燈映在臉上,趙期昌語氣幽幽:“小弟這裏就沒想著從這八十頃地裏掙錢,八十頃地半成的收益,也有四百畝實收,一年下來也在六百石左右。雖然不多,也能做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