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趕集(1 / 2)

八月十八,劉家旺戍堡。

這裏逢三、八兩日趕集,算是較小的逢集。除了登州城,周邊八個千戶所,就相當於八個市集。尋常的都是十日內有三日逢集,地理位置優越的幾個,十日有四次逢集。

一大早,慶童牽馬,趙期昌第一次騎馬趕赴劉家旺集場。登州八個千戶所及幾處小集場他都趕過,運轉規矩心裏亮堂。

除了他外,劉瘸子駕著牛車,車上坐著趙財,孫孟娘穿著嶄新水綠襖子、百褶黑色裙盤坐在車廂後頭,扭頭四望著目光新奇。

“老伯,老爺怎麼不坐車?”

孫孟娘發問,牛車就在車板上放了一件如簸箕一樣的竹編車廂,裏麵鋪著一層羊毛氈。

趙財摸著下巴處一綹胡須笑道:“老爺騎術不好,要多乘習。”

孫孟娘眼中,趙期昌騎馬姿勢絕對生疏,看著都難受。

這一趟過來不是來買東西的,而是請匠人。墩裏發展最基本的鐵匠、木匠眼前夠用,可還缺一些,比如手工匠人。

登州這一片即使入冬後也不會太冷,身子厚實的漢子兩件厚布衣衫套著,也能將就應付。

白石墩到劉家旺戍堡之間的六七裏基本上也就能勉強有一點路的模樣,兩側雜草、灌木叢生。

馬上,趙期昌看了又看這些雜草叢,高的地方能在人胸口處,隻覺得可惜,一個想法閃過腦海擔心自己忘掉,便開口:“慶童,看看這草。回去後記得提醒咱這裏的草,開荒結束後,咱將這些枯草紮成堆,燒了取灰做肥。”

慶童轉身看了看背後已有一裏的分界林帶,張嘴:“老爺,這不妥當。劉家旺這邊兒不要,咱也不能燒。要燒的話,最好與劉家旺的管事鍾百戶打個招呼。”

趙期昌挑眉:“人不要荒在這兒,咱拿去應該無礙吧?”

慶童後退著走路,搖頭:“規矩就是規矩,這是人劉家旺的地界。咱把這些草當寶,人家不要見咱動手,也要抓著由頭討說法,多少是麻煩事。”

對此,趙期昌笑笑:“咱將劉家旺上下打服,應該就沒問題了?”

慶童也是露笑:“打一頓,興許就老實了。”

趙期昌展目四望,已經將這一片荒蕪草地當成了自己的,問:“這鍾百戶什麼來頭?”

慶童想了想,道:“單幹戶,背後沒什麼人。早年是番上班軍,殺了個韃子,回來就成百戶。也沒啥出息,守著劉家旺將近十年,就是個守家的老狗。”

劉家旺戍堡外,堡裏軍戶、四周鄉民,南邊來的山民聚在一起,遠遠望去約有千號人。其中不乏買賣牲畜的馬戶,或更遠地方來的行商。

趕集交易區域就在戍堡外官道兩側,一處戍堡內軍戶擺的早攤前,趙期昌主仆四人歇腳,飲茶。

趙財目光探索,指著靠近戍堡即北邊道:“老爺,那不是咱中所的何家兄弟?眼前何家老二成婚在即,也要分家。不妨雇傭何二到墩裏做豆腐,最遲一年時間,家裏也就學會了這門手藝。”

北邊三十餘步的地方,何家兄弟在兩架獨輪車支撐起的架子上,擺著散熱氣的一方方豆腐。

墩裏缺的是糧食,不缺勞力。開田之後就是蓋房子費一點勞力,其他時間隻能蹲在房子裏過冬。必須找一些事情做,一些低成本的作坊就可以搞。

如何家兄弟這樣做豆腐,每日天沒亮趕著車出去賣,隻要能收回豆料成本,扣掉雇傭來的支出,那多出來的都是賺了的。

趙期昌點頭:“何家豆腐手藝不錯,管家一會兒去談談。”

趙財又指著更北一點道:“那是夏家酒坊夥計,老爺若真要置辦一個酒坊,老奴便去問問那些夥計。若願意跟著咱趙家幹,給一個二掌櫃,興許能招來一兩個好手。”

趙期昌想了想:“可以,咱的酒隻要不酸,大兄那邊就能吃下,不愁銷路。”

同樣的道理,對趙期昌來說人力是無成本的。至於收稅,衛裏各家搞這種小作坊的多了去,也沒見衛裏挨家挨戶收。隻要產業不是太大,縣衙門也不會過來收稅。

趙財飲完茶,不敢耽誤就去找這兩家人談。

慶童沒去看那邊交談,扭頭四望指著南邊,外圍基本上就是牲畜買賣:“老爺,此時正是收購瘦馬的好時節。不如買上兩頭小馬,養大一頭就能回本。”

一聽瘦馬這個詞,孫孟娘看向慶童,慶童麵無表情。

瘦馬是一個行業,指低價專買病弱小牛小馬,養好後再轉手掙錢的人。也知購買女童,調教後買賣的行當。高端一點的瘦馬行業,則是培養優質女童,琴棋書畫樣樣俱全,然後包裝一番在士林一炮而紅,賣一個大價錢。

趙期昌有心思養幾匹馬,但家底擺在那裏。瘦馬這個行業真的要看眼力、是個技術活,門外漢要闖進去,基本上就是接盤俠。

故作思考,笑著反問:“我看是你想要一匹馬才對,可對?”

慶童抿嘴笑笑:“有這個心思,老爺的小紅馬不算神駿。自家養幾匹好馬,傳出去外人也會高看家裏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