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充數”的“濫竽”就是沒有點
2.事情是被沒點的人搞糟的
3.從“胸中有數”到“胸中有樹”
4.千萬別用沒有點的人
5.用人考試要考點式思維
1.“充數”的“濫竽”就是沒有點
中國人都熟知“濫竽充數”的曆史故事: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非常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愛擺排場,喜歡熱鬧,總想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又知道吹竽的人工資很高,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可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搖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也不加考察,就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裏麵。
加入隊伍之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也以名樂師自居,非常得意。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根本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模仿別人的樣子,裝出動情忘我地吹奏的樣子,還真讓人看不出什麼破綻來。就這樣,南郭先生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賺了很多錢,享受很高的福利待遇。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繼承王位後,要求每個人單獨吹奏,南郭先生聽到消息,就急忙逃走了。
充數的南郭先生,並沒有掌握吹竽技巧的要點,這是他的問題所在。天下到處都有濫竽充數的人,這種人應該占一個單位人數的20%左右,而在那些不注重對員工進行訓練和管理的單位則更多,甚至多到80%以上。
混日子的人的基本特點是:
(1)認為自己對於工作已經非常熟悉,已經是“行家裏手”,不需要再研究和學習,或者裝作行家裏手,不去學習;
(2)認為自己從事的工作並“沒有什麼”、“很容易幹”,並不需要很高的素質,湊合就可以;
(3)對工作隻有一般性的認識,概念是模糊的,不能清晰地說清楚、更沒有掌握工作的基本點和問題點;
(4)對於問題沒有清楚深入的思考,不知道問題背後的問題即症結點是什麼;
(5)不知道這個行業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更不知道已經被實踐證明無效的方法乃至製造問題的方法都是什麼;
(6)如果遇到問題,習慣單線思維,不能把工作中相關的複雜因素聯係起來思考,往往顧此失彼;
(7)在工作上基本是按照習慣工作,而不是動腦子工作,遇到問題喜歡說“我們一直是這樣的”,似乎隻要按照傳統做就是正確的,出錯也不會有責任;
(8)對於各種問題包括工作上的問題喜歡發一些表麵的、抽象的、似是而非的議論。
這種人的所有特點集中到一點,就是不會點式思維,不能把準確、深入認識和把握工作上的一個一個具體的點。因為不會點式思維,一個工作三十年的人可能不如一個剛剛工作三天的人,後者可能比前者幹得更到位。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會發現經常有工作許多年的“濫竽”,而且在冒充權威和專家。
2.事情是被沒點的人搞糟的
一個單位裏,工作上出事故較多的人,不超過20%;出事故最頻繁的人,不超過5%。這種人用北京話講,工作上總是“缺根弦兒”,有點“二百五”,心裏沒有準數。用本書的話講,就是沒有點。
沒有點的人是愚蠢的人,是沒用的人,是多餘的人,他們唯一的用處是製造問題。
為什麼許多單位的工作總是低效率?是因為許多人在習慣性地工作,在非常籠統地、表麵地工作,沒有把工作具體、細化到點上,從領導到工作人員心裏沒有一個一個點。例如,許多企業的領導和管理人員隻是知道大講特講“提高效率”,籠統地“加強管理”,卻不知道哪些具體的點上有提高效率的空間,在哪些具體的點上加強管理;許多工作人員隻是在重複“提高效率”的說法,向領導表示積極的態度,隻知道在工作的各個環節上平均用功,卻不知道應該在哪些點上著重用力。這樣沒有點的人,不可能真正解決工作效率提高的問題。
為什麼許多單位的工作總是不出彩?是因為許多人找不到工作的突破點和全新的空間。按部就班地工作在這些單位都是大多數人的工作方式,成為了一種習慣,以至於離開這種習慣就不會工作,就會茫然無措,而且許多人都恐懼工作的新變化,在新的變化麵前表現出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們不會點式思維,不能很快抓住新工作方式的基本點、關鍵點、問題點。如果一個領導如此,當然這樣一個單位就不可能工作有新的突破;如果一個員工如此,那麼他的工作當然也就不會出新出彩,無法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