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要用能夠找到點的人(2 / 3)

實際上在工作中,許多人並不習慣帶著頭腦去工作,因為按照習慣工作可以避免思考之苦、之累,對於不善於思想和創造的人是最喜歡的工作方式。但是習慣性地工作所習慣的隻是一般性的、不斷簡單地重複的東西,這種人遇到特殊情況和新的情況就不能發現問題,更不能積極、主動、有效地解決問題。事實上許多重大、嚴重問題總是在特殊情況下出現的,習慣性地工作往往對這類問題毫不察覺、缺乏警覺意識,或者被問題拖著走、得過且過,這往往是貽誤發展機遇和釀成重大事故的原因。

工作不出彩是因為沒有點,工作無法改進是因為沒有點,工作出問題也是因為沒有點,沒有點地工作就是在敷衍工作、在糊弄工作、在給工作製造問題。

3.從“胸中有數”到“胸中有樹”

一個很笨的人到集市上賣雞蛋,離家之前他媽囑咐:“記住,賣雞蛋的時候,這20個雞蛋少8塊錢不賣。”

到了集市上,有人問:“雞蛋多少錢?我買10個,給你8塊錢,行嗎?”他說:“不行,我必須一次賣20個”。又有人問:“雞蛋多少錢?給你10塊錢行嗎?”他堅決地說:“不行,我媽說了,少8塊錢不賣!”

這個人確實笨得可以,因為他不知道、也不會算每個雞蛋多少錢,當然也就不會更複雜的計算,所以心中沒數,最多隻是知道一個死數。

我們平時總是說做事要做到“心中有數”,這個“數”是什麼數?這個“數”是由什麼組成的?如果不加深入思考,一定會以為這個“數”隻是一個形象的說法,甚至是一個比喻。其實並非如此,這個數實際上就是指做一件事的點有多少個,例如基本點有多少個,問題點有多少個,點之間的關係和順序怎麼樣,清楚了這些才能夠一板一眼地、有板有眼地做事情。否則籠而統之、大而化之,沒有具體的數,就很容易稀裏糊塗,不著邊際,把事情搞亂、搞砸。

還有一個成語叫做“胸有成竹”,這個成語是“心中有數”的進一步提升。因為工作上的點並不都是並列的關係,有的是具體問題,有的是比具體問題重要一些,但是還是枝節問題,而有的問題是基本問題,就像大樹的主幹,而進一步這樣的問題背後還往往有問題,而且是根本問題。這樣,這些點之間就形成了一種類似樹的關係:樹葉、枝節、主幹、根本。對於這樣的關係,我們中國古人用畫竹子來形容,稱之為“胸有成竹”,這樣的說法很準確很高明。所謂胸有成竹,就是心中有一棵由問題構成的樹。

因此對於工作的把握,其實有兩重境界:第一、清楚各個方麵的點,做到心中有數;第二、弄清各種點之間的關係,做到“心中有樹”(即胸有成竹)。達到了第一種境界,你的工作質量會很好;達到了第二種境界,你的工作會很優秀。

4.千萬別用沒有點的人

心中有點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因此用人千萬不要用心中沒有點的人。心中沒有點的人是不會把工作幹好的。他們隻能是無所作為的人,甚至是製造問題的人,而絕對不是優秀的人。這種人不管表麵表現得如何敬業、如何盡力、如何忠心,其實都隻是在簡單地應付工作,都是在消耗時間,都是在浪費工資,因此都是不可用的,尤其是不可重用的。

沒有點的人如何識別?這樣的人至少有如下一些特點:

(1)思維空泛,看問題、談問題往往話很多,但卻非常籠統,看似全麵、辯證,其實空洞無物,說和沒說一個樣,拿不出真正解決問題的點子。

(2)對於交給的工作任務,習慣做一般性的表態,而且善於一般性的表態,卻往往不說如何去做。即使說如何去做,也往往說得很籠統。

(3)如果上級管理者提出比較新而且比較具體的思路,他們可能表麵上表示讚同,但是實際比較茫然,並沒有真正理解,更不能執行到位。

(4)總是習慣性地幹工作,即使麵對一係列問題,也很少主動提出改進思路。

(5)布置給他工作,不能馬上抓住關鍵點,較快地解決問題。

(6)同樣做一種工作,比別人花的時間明顯要多,工作顯得要忙,卻往往效果和時間並不成正比,但這種人卻總是抱怨做工作快的人不認真。

(7)對別人工作創新,往往首先持異議態度,或者說一些表麵肯定實際否定的話,或者用否定創新者其他方麵(如說不團結人、不尊重領導、不虛心等)來側麵否定創新價值,因為他們沒有足夠能力來應對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