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乃商家立身之本
有道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誠信為本”是中國人經商的傳統美德,曆代中國商人都把誠、信、義、仁作為從商的金科玉律。在中國傳統倫理看來,誠信美德根源於人心,心正則誠,且隻有內誠於心,方能外信於人。
開拓進取乃商家昌達的秘訣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王亥正是走了前人從沒有走過的路,才開創了中國的商業之源。古今有很多商人靠“自強不息”的開拓進取精神,白手起家而成就大業。這種開拓精神還表現在不畏艱辛、敢於冒險等方麵。
百折不撓乃商人製勝法寶
從商的路充滿了艱辛和曲折,每一個成功的商人幾乎都有一本艱苦創業史,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失利時表現出一種百折不撓的拚搏精神和堅忍不拔的頑強意誌。曲徑通幽的古訓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清商奮力前行。
敢字當頭,誠信為本,創新求進,永立潮頭
焦慶科(清河縣商務局退休幹部)
改革開放以來,清河縣城市麵貌巨變,經濟總量大幅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空前提高,五大行業持續輝煌,無不折射出清商精神的深厚底蘊和時代內涵。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大辦社隊工副業時起,一批批農民能人跳出農門,投身商海弄潮,天南地北去跑外交,敢做前人沒做過的生意;敢去別人未去過的地方搞購銷業務;敢攬別人不敢做的大生意、大買賣;敢跨洋越海跟老外談生意、謀發展,在幾十年商海搏風擊浪中形成了清商人敢為人先、敢闖敢試的敢字品格,被一代代清商人傳承和發揚。
清商人從頭頂高粱花子經商辦企業,一路走來創造了無數個光輝業績,完全得益於清商的另一種精神即誠信為本。他們的實踐證明隻有待人以誠,經商守信,堅持以誠信為本的經商理念才會有朋友相助,才會有長久合作夥伴,才能在困難時贏得眾人出手相助,生意才會長長久久、興旺發達。
創新求進是清商在商海中搏風擊浪的又一種高貴品格和致勝法寶。以羊絨產業為例,從梳絨賣原料到建園區辦工廠,再到紡紗織紗賣紗;從擺攤進店賣羊絨到網上開店賣羊絨服飾,再到建羊絨製品集散市場,無不詮釋出清商人的創新求新理念和創新求進精神。
永立潮頭代表了清商人的一種精神追求和夢想,它也是敢創偉業,事爭一流的清河精神在經商辦企業中的具體體現,有這種精神支撐,才能使清商保持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在商海拚搏中去攀登行業的最高點,去領略立身潮頭的無限風光。
尚德務實,敢為人先,開放包容,合作共贏
薑新秋(清河縣縣誌辦)
尚德務實
清河自古民風淳厚,清河人崇尚美德、勤勞樸實、誠實守信、重情厚義。在生意交往中,清河人堅持以誠信為本,注重守法經營和規範運作,把生意夥伴當成朋友;在工作作風和人生態度上,低調做人,務實做事。
敢為人先
清河地接齊魯,向以豪俠仗義、敢想敢幹著稱。改革開放以來,清河人民長期聚集的潛在能量得以迸發和釋放,培育、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個體私營經濟,以“敢創偉業、事爭一流”的精神,馳騁於國內外大市場,闖出了一條“千軍萬馬闖市場、千家萬戶奔小康”的富民強縣之路,湧現出戴子祿、莊榮昌、段立成、王洪增、張立平、劉玉國等一大批敢想敢幹、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企業家。
開放包容
改革開放,30,餘年來,清河縣實施“開放興縣”,以“敢創偉業、事爭一流”的精神形成了一種大度大氣、開放包容、仗義好客、具有感召力的人文環境,吸納一切先進要素,凝聚各方力量,共建清河區域中心城市。同時,清河人、清河企業也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吸納一切優秀的人才、先進的管理,全麵推進企業的升級發展。
合作共贏
清河人抱團,具有較強的凝聚力,把互惠互利、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贏”理念發揮到極致。在發展經濟的熱潮中互通信息、互通有無,鄰裏同鄉之間互幫互帶,共同致富。
清河小微企業加強合作,抱團發展,共同抵禦市場風險。
同時,清河縣委、縣政府圍繞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在產業轉型升級、城市規劃建設、社會服務管理等方麵加強交流合作,實現地方與企業的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