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清商精神(3)(1 / 2)

“團結奮進”是清商的支撐和目標。團結奮進是萬眾一心、團結一致、奮發向上,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是同舟共濟、步調一致、勇往直前的高昂士氣,是一種最佳的精神狀態,是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奮進精神,作為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一種思想境界,無論什麼時代,都被清商視為成就事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

清河素有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清河商人集體觀念、家族觀念、團隊意識特別強烈。技術幾乎都是家族式、親朋式傳遞,產業都呈現“一戶致富幾戶跟,幾戶致富帶全村,數村呼應成行業”的景象。清河人民鄙視落後思想,不乏奮進精神,特別是建國以後,為改變貧困落後麵貌拚搏過,為實現全麵振興目標追求過,為建設小康社會奮鬥過,那種不甘人後、執著追求的品格,就是奮進精神的真實寫照。翻閱清商頂尖人物的履曆,就會發現他們的基本出身都是農民,其“草根性”,一覽無遺。清河羊絨、汽摩等四大產業的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反映出他們都具有團結奮進的創業精神,如果沒有這一點作基礎,他們不可能有後來的輝煌業績。尤其出門在外的清河商人,更是彼此團結,互幫互助。團結就是力量,互助好比翅膀。清商有了團結奮進精神,事業就會興旺發達,清河就會迅速崛起。清河人民團結一致、互幫互助、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共建美好家園,攜手創造輝煌。

“誠信敬業”必將引領清商用更加寬泛的道德、現代的信用、特有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於清河經濟發展大潮中來。創建中等工貿園林城市的清河目標像催征的號角,把全縣上下的思想統一起來,力量凝聚起來,激勵著人們“團結奮進”。

誠信睿智,開放包容,敢為人先,創新共贏

謝丙月(清河縣城管局)

“誠信睿智”,是清商精神的立身之本

工商業在清河有著悠久的曆史,漢唐時期,清河已是著名的紡織中心,靠著清河人民的誠信和睿智,這裏生產的絹絲打敗了各地的競爭對手,以其上乘的質量,得到了皇親貴戚的青睞,成為唐宋時期的皇宮貢品,贏得“清河絹絲天下第一”的美譽。改革開放初期,清河縣名列河北的,18,個貧困縣之一,勤勞勇敢的清河人民,更是在地下無礦產,地上無資源的被動條件下,靠著自己誠信和睿智,內引外聯,走南闖北,打拚出以羊絨、汽車配件、摩托拉線、合金、耐火材料等為支撐的五大支柱產業,叫響了世界羊絨看中國,中國羊絨看清河的特色品牌。

“開放包容”,是清商精神的主要表現

開放是城市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包容是城市發展的內涵和條件。開放包容是一種自信豁達的態度、雍容大氣的氣魄、海納百川的精神,清河人在開放中探索新路、創造奇跡;在開放中兼收並蓄、鑄造輝煌,清河人勇於創新,不斷進取,卻從不固步自封,驕傲自滿,特別注重積極引進外地的先進科技成果、成熟管理經驗、成功經濟模式、超前營銷理念、嶄新運營方法,並與全國乃至世界的企業、商家精誠合作,達到共贏共榮的目標。

“敢為人先”,是清商精神的內在品質

改革開放之初,當別的縣市還在猶豫姓,“資”,還是姓,“社”

的討論時,清河縣委、縣政府率先製定了鼓勵創業開放搞活的“二十四條”,從而拉開了經濟大發展的序幕,為後來的發展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別人猶豫時,這裏已經行動;當別人行動時,這裏己有成就,這就是清商“敢為人先”精神最形象直觀的體現。

“創新共贏”是清商精神的追求目標

創新,體現了一種永無止境和目標追求,即敢創偉業,事爭一流的勁頭,革故鼎新、吐故納新的風尚,富而思進、寧靜致遠的心境。這既是清商固有的精神氣質,更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共贏,體現了一種和諧發展的精神風範,其中既包括經營者與員工之間的共贏,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共贏,更涵蓋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從而在贏得市場的同時,也贏得了人心,促進了社會和諧,推動了城市的良性發展。

勤儉持家,誠實守信,開拓進取,百折不撓

靜角落(清河縣網民)

勤儉持家乃商人經商的美德

中華民族曆來都有勤勞的美德,體現在商人經商上同樣如此。從商人王亥開始經商到成湯建立商王朝經曆了七代的商業積累,可以說他們靠勤勞強盛了部族、壯大了國力。商人還把勤儉持家的美德代代相傳,形成一種不怕艱苦、不畏風險的創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