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中國移民的新房子(三)(1 / 2)

“和大部分商人不同,我做的事情是跑到一個懸崖邊,然後跳下去,我知道在我落地之前,一定會想出來救自己的方法,而其他人要先有一個降落傘才會跳下去,這是兩種性格的不同。如果有什麼事情聽起來不可能,我就要做。”

季藝

我愛中國,她能帶給我財富

從19世紀末至今,溫哥華與它所在的BC省出現過多次中國移民潮。為了生存、身份乃至轉移財富,華人以勞動、性命、金錢為資本,在建國、戰火、金融危機的契機之下多次重塑身份和命運,這種重塑隱含著一種極端的氣質。

獨立戰爭之前,美加仍屬於同一個地方,不能稱之為“國家”,而是統稱為“北美殖民地”。美國從英法殖民者手中脫離之後,舊貴族連夜逃到了相對保守的北部,在那裏成立加拿大。尚未決定加入哪個國家的BC省提出:除非加拿大修建一條連接東西太平洋、貫穿洛基山的鐵路,否則就加入美國。因為山脈眾多,修建這條鐵路需要10000工人,當時BC省人口不過35000,而且缺乏耐苦的勞工,必須引進廉價的華工。法瑞瑟河穀從耶魯鎮到裏屯的58英裏路段,山體全是堅硬的花崗岩,直上直下。幽深的河穀激流飛濺,險象環生。華工們要在懸崖上開鑿出15條主要隧道,最長的一條長達1600英尺,每修一英裏鐵路便有一名華工死於爆破、塌方、暴風雪、疫病,以及出沒在荒山野嶺中的黑熊。

鐵路竣工後,加拿大政府沒有給華人公民身份。1923年,國會通過了禁止華人入境的“華人移民法”,禁止除外交官員、商人和留學生之外的華人入境。這個移民法案也是加拿大曆史上唯一一個針對某個民族實施的移民法。華人教育水平低下,多為勞工,加之沒有公民權利,所以很少有人從事地位較高的工作。

1939年,二戰爆發。在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為了獲得公民身份,華工的第二代紛紛主動入伍奔赴戰場,其中12人參加了“特別部隊”。不僅如此,華人還積極購買戰爭債券,從經濟上支持這場戰爭。加拿大政府戰時曾發行勝利公債,華人認購了1000多萬加元,5次獲得政府嘉獎。1943年,時任加拿大總理麥肯齊公開承認,1923年的“華人移民法”是一個錯誤。

2010年10月至12月,前來BC報到的移民之中,華人有1541名。BC省的投資移民七成以上來自中國,中國移民整體占BC總數的19%。據當地一個地產商的數據顯示,2004年,他的房子購買者之中有24%的中國人,6年之後數字成了60%。

“2007年之前,溫哥華的房市似乎仍被大量中東人控製,他們喜歡買那些巨大的、豪華的房子,就像購買奢侈品一樣,而中國人買房子風格更加實際,他們從家庭投資、從錢的角度上考慮,總體來說是一種投資行為。2007年金融危機,市場下來,這個時候很多中東人仍在大規模地購買,但中國人是第一個不買的;2008年,經濟上來,中國人又是第一個購買的。現在我也不明白那些中東人為什麼突然消失了,是不是他們下手太晚,已經跟不上如今房子上漲的速度,還是早已厭惡了這個數學遊戲?”

作為一個頭腦靈活的前IT工程師,英俊的Cam Good成為這場移民熱潮中的地產英雄,他似乎有一種令生意變得Easy的天賦。

“很多媽媽陪孩子在這邊讀書,她們的丈夫則在國內經營著自己的生意。媽媽看中了一個地方,肯定要跟在中國的丈夫商量。丈夫說,我看不到,我怎麼知道房子好不好?等一下我過來就可以買。但是現在不能等了,因為價格漲得太快了。”於是,今年年初,Cam決定在北京成立一個分公司。“以後這邊的太太與那邊的先生可以同時分別來到我們在北京與加拿大的辦公室,我們給他們看同一樣東西。他就可以告訴妻子說:好!可以買!”

在華人大麵積買下學校眾多的溫哥華西區、世界富豪聚集區西溫、中國餐廳繁多的列治文、因日本海嘯而價格瘋漲的本拿比之後,Cam決定把溫哥華一處可以建造巨型房子、靠近美國但價格比市區便宜得多的小鎮——白石鎮也介紹給他們。但那裏路途遙遠、地廣人稀,突發奇想的Cam發明了一種展示房屋的全新方法:用一架直升飛機帶領買房者、記者與經紀人前往。半個小時的飛行之中,興奮的人們看不到沿途的荒蕪,所見隻有連綿不斷的雪山、大海和山海之間一片片令人向往的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