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個城市的地產終於開始大幅增值,巨大的利潤又吸引著太平洋對岸一批又一批的同類,像共同炒作一支股票那樣,人們爭先恐後地加入到這個遊戲之中,以大規模占有不動產的方式,崛起在大洋彼岸。
季藝
中國人創造出了自己的財富遊戲
《華爾街日報》在一項調查中提到:加上2010年年初的房子限購,在理財渠道與經驗同時匱乏的中國,富人們往往隻有股票、金銀、藝術品和茶葉等有限的幾種具泡沫傾向的投資工具,因此他們更有理由將大量的錢投向海外。而發達國家金融產品的設計與銷售與國內差別巨大,在這個時候,房子往往會最先得到中國移民的青睞。
在美國一家著名金融機構有過十幾年工作經驗的孫先生,剛回國時打算做一個私人投資顧問,幾個月之後他發現,中國的私人理財服務遠沒有美國發達和複雜。“大部分中國的私人財富顧問更喜歡把任何東西都變成一個漲幅巨大的股票或者信托,再許諾一個回報,簡單、輕鬆地賣給富人。”幾年之後他接受了現實,即利用自己的美國經驗的他隻能在這個國家賣兩樣東西:美國國籍和美國學曆。從那時起,這個前美國金融業者變成了一個在太平洋上空頻繁往來的移民中介。
“大部分中國人對加拿大的金融產品很失望,而私人財富顧問這個行業在加拿大能夠存活的重要一點是大家的期待值低。加拿大收益率沒有那麼高,實際上,我們也不需要那麼高,因為太高了就是不正常的。”在多倫多從事過5年私人財富管理的孟女士說:“如果你期待一年超過12%的收益,我會告訴你我做不到。但一年12%放在中國算什麼?有一個投資移民半夜打電話給我:‘我現在帶著一百多萬過去,你告訴我你能給我多少收益。’我說,我努力,最多給你一年12%。他說什麼?我上個季度就賺了30%,我買的基金4個月翻了一倍。”
“他們覺得房子是他們能夠控製的,他們的第一桶金以及第幾桶金大部分來源於房地產,他們很熟悉。”但在發展速度遠遠低於中國的加拿大,投資房產很難像在中國那樣賺錢。不過華人還是天才地創造出一個“高速增長”的財富遊戲。
大多數華人在第一次落地的一個月之內就會購買房產。他們喜歡獨立別墅,但經濟實力差一點的會選擇聯排別墅;他們喜歡與朋友比鄰而居,所以房子選址也往往聽從朋友的介紹。這些朋友有的很早就在國內認識了,他們早一點來到這邊,也有一些是朋友的朋友。“你的朋友在哪個區,你也會在哪兒住下來。”
同時,加拿大土地與房屋產權管理相對簡單,在更個人、更自由的土地交易之中,先來到這塊土地的移民看到了財富的機會。
很多人開始在溫哥華購買那些距離華人群居區較近、占地較大的白人舊房,有時甚至是買三四個連在一起的房子,等到地價升起來,把房子給拆掉,再按照土地的最大容積率,蓋一個嶄新的房子。這些新房子通常沒有花園,卻多了一個可以使用煤氣的廚房。蓋好之後,大部分人會自己進去先住一年,一年之後,當房子變成可以免稅的自住房,再賣給那些新來的人。“他們成了一個小型的建築商,以前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做,近一年來特別多,它變成一個特別盛行的事情,現在變成一個特別興旺的事業。”當地一個投資移民說,轉手以後,一棟房子大概能賺個三五十萬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