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中國移民的新房子(一)(1 / 2)

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粗心得可笑。買完一個樓盤,別人問我,你在那兒買了幾個,多少號?幾層?我不知道!合同呢?不知道!房子都拿了半年,不知道自己的合同在哪兒。

季藝

從2000年開始,加拿大吸引了大批的中國富人,10年時間裏,他們用金錢、人口、對規則的破壞以及不安徹底改變了那裏的很多地方。

加拿大房價在過去一年時間上升了8%,溫哥華上升21%,中國移民旺盛的購買力成為房價上升的主因。

很多中國人自己買地建房、提升房價,再賣給一批又一批剛剛到來的同胞。新移民就這樣用土地和房子在當地創造出一個財富增長的遊戲,不斷吸引同類加入其中,以大規模占有不動產的方式,崛起在大洋彼岸。

房子由“日用品”變為“金融產品”

在一輛開往多倫多郊區的車上,8個從大陸來的投資移民坐在一起,他們擁有同一個地產經紀,從溫哥華坐了5個小時飛機來這裏購買“樓花”(那些兩三年之後才會建好,隻需首付5%即可獲得的房產)。2天時間裏,他們一直在城市外圍參觀各種正在建設的房子或幹脆隻是一塊空地,多倫多在這些投資移民眼前始終展示著一個工業城市的灰色。

為他們開車的是個姓陳的香港人,代表多倫多一家地產開發公司。在那些正在建設的房子前麵,陳先生會由衷地興奮道:“歡迎你們來到我家,這裏的房子是我送給太太的情人節禮物。”他在這裏買了5套房子,頗賺了一筆;有時,他也會一臉沮喪:“7年之前,我來到這裏,一看到這些我就膽怯。”人們隨著他的目光眺望遠處,那裏聳立著電線杆、工廠、煙囪,“但是現在500加元一英尺,地鐵、公車全在這邊,那時買的話隻要200.”

20世紀80年代,陳先生來到加拿大UBC讀書,在那裏與李嘉誠的兒子李澤钜成為同學。因為大批香港人計劃在1997年前移民加拿大,商人李嘉誠把這看成是自己的一次機會。在溫哥華,他有一個本地富豪朋友叫George Magnus,這位富豪在距離Down Town不遠的地方,擁有一個30英畝的小島,經常開著私人水上飛機進入市區。1986年,溫哥華世博會過後,如何重新開發利用會場成為溫哥華市政府的一個問題。Magnus出席了加拿大總理安排的一次晚餐,當他了解到政府的意圖後,他告訴總理,他對開發這片土地很有興趣,可以找人一起開發。當天夜裏,Magnus把這件事告訴了李嘉誠。

一年後,BC(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政府招標,Magnus為李嘉誠買下溫哥華市中心204英畝沿海的土地,這塊地現在被認為是世界上幾個不多見的最美麗的大城市“外灘”。當然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爭吵。加拿大人熱愛運動,熱愛住在森林旁邊,華人則向往大海。很多有實力的本地開發商沒有看到這塊土地的升值潛力,他們考慮的無非是停車場、商場,李嘉誠看到的是香港移民成片成片的住宅。

在一個福利社會的房屋概念之中,加拿大人不認為“生活必需品”可以用來炒作,他們隻把房子單純地當作一個剛性需求的商品,往往看到實物之後才會付款購買。對於這個健康、穩定但有點乏味、保守的市場,李嘉誠既表現出了實業家的一麵,也展示了一個金融家的天才。

“在開發這塊土地的過程中,他沒有向加拿大的銀行借一分錢,而是直接從彙豐銀行貸款,這決定了在銷售這些房子時他可以不受本地金融業的控製。”陳先生說。項目後來被命名為Pacific Place,開發長達12年,包括8500套住宅、42英畝的花園、兩座小學和8個幼兒園,迄今也許仍是北美最大的房地產項目。仍像在香港那樣,從開工第一天起,李嘉誠就以樓花、期房的形式把房子預售給準備移民的香港人。溫哥華市民還不知道怎麼回事的時候,Pacific Place已經賣完了。自己的城市突然被一個亞洲人以3.2億美元買下了1/6,不少市民對李嘉誠的投資很反感,認為自己成了二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