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聞京師的蘭竹妙手謝鑒禮
悅讀貴州·600年書畫名家
作者:顧樸光 顧雪濤
清代早、中期,朝廷派了許多兼擅書畫的外省籍官吏到貴州任職,他們從政之餘常點染丹青,對貴州繪畫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到了晚清和民國,情況顛倒了過來,這時一批黔籍畫家因各種原因寓居北京(北平),用他們的作品征服了京城的官宦、文人,為貴州繪畫贏得了聲譽,謝鑒禮便是最早名聞京師的黔籍畫家。
謝鑒禮,字方塘,號半畝山人,其字、號乃源自北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詩句。祖籍江西,道光三十年(1850)生於遵義一個小商家庭。父謝伯昭育有四子,謝鑒禮排行第二,他自幼聰穎好學,父親為光大門戶,讓他專心讀書,而他亦不負父望,於光緒十一年(1855)縣學拔貢,官清苑知縣、獲鹿知縣、侯補道員等。謝鑒禮為官清廉,“愛民有惠政,治績蔚然”(《蚓笛齋蘭竹譜·周煥章序》)在清末黑暗的官場中,他不屑與當路者同流合汙,心中的憤懣惟有借詩畫來傾訴。嚐自書對聯雲:“題詩雅有高人和,吹笛閑尋野鶴聽”;又自飾書齋一聯雲:“聊把新詩教鸚鵡,戲拈禿筆掃驊騮”。民國二年(1913),病逝於保定高等警官學堂校長任上,享年63歲。
謝鑒禮一生雅好書畫,為遵義清末八大書畫名家(王藻章、陳啟緒、晉鋐章、蹇念勳、謝鑒禮、傅弼、方錫純、曹欣餘)之一。其書兼學孫過庭、顏真卿、黃庭堅和米芾,雍容俊美,爽健風流,各體皆擅,尤工行草。光緒二十七年(1901)他在獲鹿縣撰文並手書的《複葺文昌祠碑》,為其書法的精心佳構。謝鑒禮的畫主攻蘭竹,他早年曾學習《汪體齋畫譜》,後來又博采文同、鄭思肖、吳鎮、文征明、鄭板橋諸家之長,打下了堅實的傳統繪畫基礎。更重要的是,他注重師法造化,常“於風前月下,雪後雨餘,徘徊瞻眄,以挹其清芳遺韻”(《蚓笛齋蘭竹譜·自序》)故作品富有生活氣息,個人風格鮮明,所繪蘭則瀟灑清逸,孤傲高潔,竹則挺拔勁爽,氣宇軒昂,它們既是自然中蘭竹的化身,更是畫家自我人格的寫照。
謝鑒禮的書畫在當時頗受好評,相傳慈禧太後在保定見到他為街鋪書寫的匾額,十分讚賞;後來光緒帝師翁同和舉薦他到宮中畫蘭竹,慈禧看後更是讚歎不已,特賞賜曆代珍貴錢幣和寶劍一把。謝鑒禮晚年曾在保定蓮池畫院執教,為當地培養了眾多的美術人才。由於謝鑒禮長期在河北做官,故畫譽在北方特隆,姚華《蹇子振先生山水卷為季常題》一詩有“近者方塘聞北平”之句,可以為證。光緒三十年(1904),謝鑒禮將所繪蘭20幀,竹25幀,付梓刻為《蚓笛齋蘭竹譜》,該畫譜刻工精良,印刷亦佳,是清代水印木刻珍本。(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責任編輯/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