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勇侯”楊芳
悅讀貴州·建省600年
作者:厐思純
楊芳是被譽為“天挺異才,文武兼資”的黔中三奇男子。其一生充滿傳奇色彩:16歲投筆從戎,73歲告老還鄉,大小百餘戰,馳騁幾萬裏;軍功顯赫,傷痕累累,三起三落,仕途坎坷。清道光年間貴州巡撫賀長齡在評價楊芳的一生時,讚其為“有奇才,有奇遇,有奇功”的“天下奇男子”。
嘉慶二十五年(1820),新疆南路參讚大臣斌靜驕奢淫逸,引起了維吾爾族人民的強烈不滿。在英帝國主義的唆使下,張格爾利用新疆民族矛盾發動叛亂。叛軍不時騷擾邊境,劫掠燒殺,嚴重危及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
道光六年(1826),張格爾在浩罕和布魯特官兵的配合下,大舉進襲喀城(今喀什噶爾)、和闐(今和田)等地。所到之處,燒殺劫掠。清廷即令大學士長齡為揚威將軍,陝西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隆阿為參讚大臣,率大軍赴新疆平亂。這時官複固原提督的楊芳上表請纓隨軍平定回疆動亂。十月,清軍集結於阿克蘇,距叛軍重兵扼守的柯爾坪300裏。長齡命楊芳率精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偷襲柯爾坪,敗其援軍,斬敵酋約勒什,並焚其巢穴南北莊。柯爾坪首戰告捷,大挫張格爾之囂張氣焰,為回疆的平定奠定了基礎。
道光七年(1827)二月,楊芳與武隆阿率軍追擊張格爾的殘師,三戰三捷,清軍直抵喀什噶爾渾河北岸。張格爾阻斷河流,背城列陣達20裏,準備殊死一戰。楊芳一麵以疑兵循河而下,吸引敵軍的注意力,一麵派大軍乘著濃霧潛渡上遊。麵對突如其來的清軍,叛軍驚慌失措,兵無鬥誌,清軍一舉攻克了喀什噶爾。混戰中,張格爾左衝右突,僅以數騎逃脫。清軍乘勝收複了英吉沙爾(今英吉沙爾縣)、葉爾羌(今莎車)。三月十六日,楊芳率兵6000進剿和闐敵軍,破敵5000於城外,擒斬敵酋玉努斯,和闐隨之收複。
鑒於張格爾已逃往塞外,行蹤詭秘,清軍嚴守邊境,傳檄回族各部懸賞捉拿。考慮到張格爾隨時都會卷土重來,長齡與楊芳等采取了以下對策:“清叛產,興屯田,增防兵,減商稅,革陋規,改築喀城,裁守卡侍衛。”並招募線人,密探張格爾行蹤,四處散布清軍即將班師回朝的消息,以此麻痹對方。聽到清軍即將撤軍的消息後,窮途末路的張格爾欣喜若狂,率布魯特500騎兵再次偷襲喀城。長齡、楊芳見張格爾中計,立即派6000士兵嚴陣以待。張格爾在行軍途中突起疑心,意識到中了對方的圈套,迅速掉轉馬頭,率部逃出關卡。楊芳馬不停蹄帶兵追趕了一晝夜,在達喀爾鐵蓋山與張格爾相遇。在強大的清軍攻勢下,叛軍寡不敵眾,四處奔逃,見大勢已去,30位忠心的隨從,棄騎擁著張格爾登山逃命。楊芳見狀,立即派副將胡超、都司段永福等登山圍捕,最終生擒張格爾。這場近70年的博羅尼都祖孫三代分裂祖國的罪惡活動終於落幕,回疆人民又回到往日平靜的生活中。
回疆叛亂平息的消息傳到京城,道光帝旻寧欣喜不已,次年召楊芳晉見,賜封三等“果勇侯”。為表彰平定回疆的40餘名功臣,道光帝特下詔在紫光閣為其繪像,並在楊芳繪像旁親筆書寫《黔省之英》一詩:
黔省之英,自幼知兵。戰功久著,謀而後行。
柯爾和闐,獨顯威名。竭力追擒,助大功成。
楊芳的詩友——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魏源,對其軍人風采和人格魅力十分讚賞,在《宮傅楊果勇侯西征凱旋詩集社》之四中這樣寫道:
歸到又春華,銀壺酒易賒。風塵三尺劍,兵法五十家。
不願論簪笏,坐看靖流沙。每逢戰場說,細細酌流霞。(作者係貴州省文史館館員責任編輯/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