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
作者:張蘭
場外交易市場(OTC)向來是國際多層次資本市場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完善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三板市場的推進勢在必行。特別是隨著2009年10月創業板的推出,標誌著二板市場的出現,使我國資本市場多層次架構雛形已現;不久前召開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明確指出,擴大中關村試點範圍、建設統一監管的全國性場外市場,成為今年證監會主導工作之首,更是為迄今愈演愈熱的“新三板擴容”吹響了號角。“兩會”的召開,讓市場對於“新三板擴容”正式啟動的時間表寄予了極高期待。
值此時機,清科研究中心針對“新三板”所帶來的發展機遇作出觀測,對“新三板擴容”為國家級高新區、中介及VC/PE機構所帶來的價值增長點做出全麵剖析,並將對“新三板擴容”後的發展模式與前景進行探索。
三板市場新老更替
2000年中國證券業協會牽頭,在部分證券公司間設立了代辦股份轉讓係統作為場外交易係統,被稱為“三板”,即今天所謂的“老三板”。三板市場的建立,旨在解決主板市場退市公司與STAQ、NET係統(即“兩網係統”)掛牌公司的股份轉讓問題。據統計,截止至2010年底,“老三板”中共有42家退市公司和8家兩網係統掛牌公司,總計50支股票,其代碼均以“400”開頭。然而由於“老三板”的流動性較差,企業資質參差,交投活躍度欠缺,多年來始終未能做大。
2006年1月16日,根據中國證監會的批複,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作為第一批試點,建立了代辦股份轉讓係統,使園區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能夠利用該係統進行股份報價轉讓,即如今眾所周知的“新三板”。盡管同樣隸屬於非上市公司的股份流通的三板市場,“新三板”呈現出與“老三板”截然不同的特征,例如“新三板”的掛牌企業均為高科技企業,依托於中關村園區的發展,企業資質明顯優化;交易對象有所改變,除了通過定向增發等渠道獲得股份的自然人股東,以及證券業協會所認定的投資者外,隻有機構投資者被允許參與“新三板”股份的交易。
“孵化器”作用顯著
與主板、創業板市場相比,“新三板”的掛牌門檻較低,除了主營業務突出、具有持續經營記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運作規範等必備條件之外,盈利方麵幾乎不存在限製,因此“新三板”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孵化器的特點,能夠在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的創業初期提供資金支持,對於尚在“蹣跚學步”的高新技術企業而言,“新三板”將是理想的融資渠道。
高新區群雄逐鹿
由於“新三板擴容”能夠為試點園區內企業帶來通暢便利的直接融資渠道,因此目前現有的8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近半已摩拳擦掌,競相向所在省市的證監局、金融辦遞交了試點申請、成立了工作小組,並且陸續對園區內企業出台了相應的優惠政策、對“種子企業”進行掛牌輔導。由於此次擴容目標約為20個高新區,因此生產總值、“種子企業”個數均名列前茅的高新區競爭尤為激烈。
對於券商而言,“新三板擴容”也蘊含著新的獲利空間。根據《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係統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報價轉讓試點辦法(暫行)》規定,非上市公司申請股份在代辦係統掛牌,須委托一家主辦券商作為其推薦主辦券商,向證券業協會進行推薦。因此園區企業若想尋求“新三板”上市,則對主辦券商的作用極為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