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端,我們每天的在線時長,最多就8個小時,甚至5個小時,手機怎麼地也有十幾個小時吧。今天我把你的什麼東西沒收了都可以,但手機沒收三十分鍾,有人就要跟我拚命。沒辦法,這已經成了一種病。
而且,手機是移動的設備,它把每個人連起來以後,這個網更大了,不僅時間更長了,手機裏還有傳感器,攝像機,錄音機……產生了更多的信息。所以微信為什麼會比QQ牛掰,就是因為它真正把人連在了一起。
“未來的趨勢是什麼?”
創業和做產品有兩種思路:1)站在過去看現在,2)站在現在看未來。
我們太多人喜歡總結,喜歡看過去,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什麼事成功了我們就可以借鑒,這就是站在過去看現在。這樣的好處是什麼呢?不用爭論,因為有數據可以看,有數據案例可以分析。但問題是,它已經過去了,已經out了。
你要創業,要創新時,就不能這樣做,一定要做未來的事情。
未來的事情也有兩種:1)要麼是別人沒做過的事情,2)要麼是把別人做過的事情換一種別人想不到的方式去幹。
你隻有做一件今天大家可能都不看好,但明天後天有可能做起來的事情,你才可能獲得巨大的成功。
未來的趨勢:
1)一個趨勢叫IOE(Internet of everything)。
我覺得這更多是對服務業來講的,即用互聯網對“服務員”進行改造,打車,訂餐,都是的。國內喜歡用O2O,叫online tooffline。
2)另一個趨勢叫IOT(Internet of things)。
把很多物理器件都變成智能設備,然後跟雲端連接在一起。這就意味著,今天你看到的所有東西,都可以被智能化、無線化、移動化和雲端化。我把它叫作“萬物互聯”。
有人把這個叫作物聯網,我特不喜歡,這個詞前幾年被用爛了,被很多人庸俗化成一個傳感器網絡。
在公共係統裏麵,傳感器網絡根本不是什麼新鮮詞。如果僅僅是一個傳感器,沒有太大的價值。
重要的是每個設備都是智能的,通過采集數據,做出智能的判斷,再把數據返回到雲端,雲端才能真正彙總成大數據,大數據再產生一些結果,反饋給各個智能設備。
“重新發明輪子的時機到了”
前兩天,我見一個行業大佬,我說,智能汽車就是四個輪子的iPhone,他特別激動說,他早就這麼認為,但大家不認同。
在IOT的世界裏麵,所有的東西都是拿在手裏的。未來手表是不是手機?眼鏡是不是手機?誰說五年以後手機,一定還是現在這個樣子的呢?想想所謂的車聯網,當你坐到車裏,真的需要再把手機打開嗎?可能這個車本身就變成了智能的係統。
你回到家裏,把手機一撂,家裏可能到處都是智能設備,包括你身上穿戴的各種東西(我一直在想能不能做一個可充電皮帶,皮帶裏裝滿電池)。
所以,重新發明輪子的時機到了。
我們過去經常講,不要重新發明輪子,就是說,在做產品的時候,要盡量利用已有的成果,不要什麼都從零做起。
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麵講,你也可以重新發明輪子。因為輪子雖然不能從圓的變成方的,但可以加入智能化的東西,比如氣壓的傳感,輪胎磨損的傳感,也可以有一個智能的藍牙或者通訊的模塊,它可以和你的汽車相連,甚至可以和你的輪胎廠商相連。
比如說,前段時間,GE在他們所有的航空發動機裏裝上了智能設備,記錄發動機的運轉數據,同時把數據彙總到GE總部,通過大數據告訴航空公司,哪個發動機跟其他發動數據曲線不太一樣,有問題。
這不僅意味著很多設備可以智能化,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1)很多硬件產品的用戶體驗將被重新改變,它變成了一個互聯網產品,而不是一個傻硬件。
2)商業模式會被改變,也就是一個以賣輪胎、發動機的商業模式會轉換成提供服務的模式。
換句話說,我認為以後絕大多數產品,特別是3C產品,除了蘋果之外,賣硬件賺錢的機會都會越來越沒有了。以後很多設備都隻會變成連接,隻有將用戶、客戶和廠商重新建立聯係,才能用連接去重塑商業模式。
“用戶思維,而不是客戶思維”
我跟很多傳統企業老板講,轉型互聯網其實特別簡單,就一層窗戶紙,捅破了就好了。但知易行難。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要轉換一個概念,就是要有用戶思維,而不是客戶思維。
舉個例子:
滴滴和快的最早做的是打車生意。打車過程中,出租車公司會向滴滴付錢嗎?出租司機會向它付錢嗎?打車的人會向它付錢嗎?沒有一個人是它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