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附錄(3)(1 / 2)

材人:願愨拘錄,計數纖嗇而無敢遺喪,是官人使吏之材也。修飭端正,尊法敬分,而無傾側之心,守職循業,不敢損益,可傳世也,而不可使侵奪,是士大夫官師之材也。知隆禮義之為尊君也,知好士之為美名也,知愛民之為安國也,知有常法之為一俗也,知尚賢使能之為長功也,知務本禁末之為多材也,知無與下爭小利之為便於事也,知明製度、權物稱用之為不泥也,是卿相輔佐之材也,未及君道也。能論官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是謂人主之道也。若是,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是人主之要守也。人主不能論此三材者,不知道此道,安值將卑埶出勞,並耳目之樂,而親自貫日而治詳,一日而曲辨之,慮與臣下爭小察而綦偏能,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亂者也。是所謂“視乎不可見,聽乎不可聞,為乎不可成”。

墨子: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

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穀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

諸葛亮:國家用人,用其所長,舍其所短

天生之材,各有偏長,國家之用人,備用眾長,然後因其材而取之,審其能而任之,用其所長,舍其所短。

劉邵:量才授職

強毅之人,狠剛不和,不戒其強之搪突,而以順為撓,厲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難與入微。柔順之人,緩心寬斷,不戒其事之不攝,而以抗為劌,安其舒;是故,可與循常,難與權疑。雄悍之人,氣奮勇決,不戒其勇之毀跌,而以順為恇,竭其勢;是故,可與涉難,難與居約。懼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懦於為義,而以勇為狎,增其疑;是故,可與保全,難與立節。淩楷之人,秉意勁特,不戒其情之固護,而以辨為偽,強其專;是故,可以持正,難與附眾。辨博之人,論理贍給,不戒其辭之泛濫,而以楷為係,遂其流;是故,可與泛序,難與立約。

弘普之人,意愛周洽,不戒其交之混雜,而以介為狷,廣其濁;是故,可以撫眾,難與厲俗。狷介之人,砭清激濁,不戒其道之隘狹,而以普為穢,益其拘;是故,可與守節,難以變通。修動之人,誌慕超越,不戒其意之大猥,而以靜為滯,果其銳;是故,可以進趨,難與持後。沉靜之人,道思回複,不戒其靜之遲後,而以動為疏,美其懦;是故,可與深慮,難與捷速。樸露之人,中疑實,不戒其實之野直,而以譎為誕,露其誠;是故,可與立信,難與消息。韜譎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術之離正,而以盡為愚,貴其虛;是故,可與讚善,難與矯違。

李世民:良將無棄才,明主無棄士

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製木。直者以為棟梁,短者以為拱角。無曲直長短,各種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將無棄才,明主無棄士。

雍正:必官無棄人,斯政無廢事

政有緩急難易,人有強弱短長。用違其才,雖能者亦難以自效,雖賢者亦或至誤公;用當其可,即中人亦可以有為,即小人亦每能濟事。因材、因地、因事、因時,必官無棄人,斯政無廢事。

曾國藩:世不患無才,患用才不能器使而適宜也

雖有良藥,苟不當於病,不逮下品;雖有賢才,苟不適於用,不逮庸流。梁麗可以衛城而不可以窒穴;犁牛不可捕鼠,騏驥不可守關。千金之劍,以之折薪,則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墾田,則不如耜……故世不患無才,患用才不能器使而適宜也。

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動則謂人之無用。

·必要的權變之術

薑太公:做一個成熟管理者所需要的技巧

文王問太公曰:“君臣之禮如何?”太公曰:“為上惟臨,為下惟沉,臨而無遠,沉而無陷。為上惟周,為下惟定。周則天也,定則地也。或天或地,大禮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太公曰:“安徐而靜,柔節先定;善與而不爭,虛心平誌,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聽如何?”太公曰:“勿妄而許,勿逆而拒;許之則失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之德,正靜其極。”

文王曰:“主明如何?”太公曰:“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輳並進,則明不蔽矣。”

鬼穀子釣人之“網”於無形:延攬人才,攻心為上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

佞言者諂而於忠,諛言者博而於智,平言者決而於勇,戚言者權而於信,靜言者反而於勝,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也;縱合不宜者,決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