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附錄(3)(2 / 2)

老子: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徵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管仲:君不君則臣不臣

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上失其位,則下逾其節。上下不和,令乃不行。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且懷且威,則君道備矣。莫樂之,則莫哀之。莫生之,則莫死之。往者不至,來者不極。

晏子:廉政長久,其行如水

景公問晏子曰:“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公曰:“廉政而速亡,其行何也?”對曰:“其行石也。堅哉石乎落落,視之則堅,循之則堅,內外皆堅,無以為久,是以速亡也。”

孫子: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荀子:“衡聽、顯幽、重明、退奸、進良”,禦人之五術

衡聽、顯幽、重明、退奸、進良之術:朋黨比周之譽,君子不聽;殘賊加累之譖,君子不用;隱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貨財禽犢之請,君子不許。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訴,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聞聽而明譽之,定其當而當,然後士其刑賞而還與之,如是則奸言、奸說、奸事、奸謀、奸譽、奸訴莫之試也,忠言、忠說、忠事、忠謀、忠譽、忠訴莫不明通,方起以尚盡矣。夫是之謂衡聽、顯幽、重明、退奸、進良之術。

韓非子:領導控製下屬的“七術”、“六微”

主之所用也七術,所察也六微。七術:一曰眾端參觀,二曰必罰明威,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聽責下,五曰疑詔詭使,六曰挾知而問,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觀聽不參則誠不聞,聽有門戶則臣壅塞。

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是以刑罰不必,則禁令不行。

賞譽薄而謾者下不用,賞譽厚而信者下輕死。

一聽愚智不分,責下則人臣不參。

數見久待而不任,奸則鹿散。使人問他則不鬻私。

挾智而問,則不智者至;深智一物,眾隱皆變。

倒言反事,以嚐所疑,則奸情得。

六微:一曰權借在下,二曰利異外借,三曰托於似類,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參疑內爭,六曰敵國廢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

權勢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為百。故臣得借則力多,利多則內外為用,內外為用則人主壅。

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是以奸臣者,召敵兵以內除。舉外事以眩主,苟成其私利,不顧國患似類之事,人主之所以失誅,而大臣之所以成私也。

事起而有所利,其屍主之;有所害,必反察之。是以明主之論也,國害則省其利者,臣害則察其反者。

參疑之勢,亂之所由生也,故明主慎之。

敵之所務,在淫察而就靡,人主不察,則敵廢置矣。

君所以治臣者有三。

勢不足以化則除之。

人主者,利害之軺轂也,射者眾,故人主共矣。是以好惡見則下有因,而人主惑矣;辭言通則臣難言,而主不神矣。

術之不行,有故。不殺其狗,則酒酸。……故能使人彈疽者,必其忍痛者也。

黃石公:以柔製剛,以弱製強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略己而責人者不治;以過棄功者損;既用不任者疏;以言取怨者禍;有過不知者蔽;好直辱人者殃;貌合心離者孤。

《軍讖》曰:“柔能製剛,弱能製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知。兼此四者,而製其宜。……聖人存之,動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懷。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