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強起,頂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陽骨線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顴骨若不得而起,項骨平伏起。在頭,以天庭骨、枕骨、太陽骨為主;在麵,以眉骨、顴骨為主。五者備,柱石之器也;一則不窮;二則不賤;三則動履稍勝;四則貴矣。
左宗棠談任人
“人各有才,才各有用,嚐試譬之,草皆藥也,能嚐之試之,而確其性所宜,炮之炙之,而各得其性之正,則專用雜用均無不可。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謂知人;非開誠心布公道,不能盡人之心;非獎其長護其短,不能盡人之力;非用人之朝氣,不用人之暮氣,不能盡其才;非使其優劣得所,不能盡人之用。”
管理下屬
·賞罰隨行
薑太公:誅大賞小
將以誅大為威,以賞小為明,以罰審為禁止而令行。故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人說者,賞之。殺貴大,賞貴小。殺及當路貴重之臣,是刑上極也;賞及牛豎、馬洗、廄養之徒,是賞下通也。刑上極,賞下通,是將威之所行也。惟明始能當,公始能平,賞不遺小善,罰先懲大惡。
商鞅: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故有明主忠臣產於今世而散領其國者,不可以須臾忘於法。破勝黨任,節去言談,任法而治矣。使吏非法無以守,則雖巧不得為奸;使民非戰無以效其能,則雖險不得為詐。夫以法相治,以數相舉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損。民見相譽無益,相管附惡;見訾言無損,習相憎不相害也。夫愛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愛惡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國治矣。
重刑少賞,上愛民,民死賞。多賞輕刑,上不愛民,民不死賞。利出一空者其國無敵,利出二空者國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國不守。重刑,明大製;……是故,興國罰行則民親,賞行則民利。行罰,重其輕者,輕其重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此謂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輕,刑至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
荀子:無功不賞、無罪不罰
王者之論: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尚賢使能而等位不遺,析願禁捍而刑罰不過。百姓曉然皆知夫為善於家而取賞於朝也;為不善於幽而蒙刑於顯也。夫是之謂定論。是王者之論也。
韓非子:譽輔其賞,毀隨其罰
故十仞之城,樓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嚴其刑也。布帛尋常,庸人不釋;鑠金百溢,盜蹠不掇。不必害則不釋尋常,必害手則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誅也。是以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賞不遷,行誅無赦。譽輔其賞,毀隨其罰,則賢不肖俱盡其力矣。
有賞者君見其功,有罰者君知其罪。見知不悖於前,賞罰不弊於後……
明君之行賞也,曖乎如時雨,百姓利其澤;其行罰也,畏乎如雷霆,神聖不能解也。故明君無偷賞,無赦罰。賞偷,則功臣墜其業;赦罰,則奸臣易為非。是故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疏賤必賞,近愛必誅,則疏賤者不怠,而近愛者不驕也。
諸葛亮:小善必錄、小功必賞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瞻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厲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蓄恩不倦,法若畫一,則士無不服矣;先之以身,後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矣。
劉基:寬猛循環得政治
夫為政,寬猛如循環。
刑,威令也,其法至於殺,而生人之道存焉。《書》曰:“刑期於無刑。”又曰:“眚災肆赦,此先王之心也。”是故製刑,期於使民畏,刑有必行,民知犯之之必死也,則死者鮮矣。赦者所以矜蠢愚,宥過誤。知罪不避,而輒原焉,是啟僥幸之心而教人犯之;至於禍稔惡積,不得已而誅之,是以恩為阱也。然則赦令卒不可行與?曰法有二:有威信之通禁,有一代之私禁。古今之通禁,惡逆也,殺人傷人及盜之類也,而勿治,是代之為賊也。一伐之私禁,茶、鹽、錢、幣之類也,民無以為生而官不能恤,於是乎有犯,雖難以為上,原情而貸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