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聞”也是有要求的。如果“聞”的僅僅是圍繞在自己身邊那些唯唯諾諾、唯命是從的人的話,那麼“多聞”與“寡聞”就沒有任何區別了。古語說:“千人之諾諾,不若一士之愕愕。”意思說的就是與其聽一千個人唯唯諾諾的話語,還不如聽一個正直之人的愕愕諍言。
利中取大,害中取小
在每一次的決策過程中,領導者總在麵臨一些無法估計的因素,因此,當領導者麵臨情境抉擇時,墨子告訴領導者們,這時就應該“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墨子·大取》)。也就是說領導者們必須對情境中的事態加以認知,並且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尋求適宜的動態校準活動。
趨利避禍,人性使然。但有時因為現實外力的限製,我們不得不麵對災禍的襲擊。這時,就要衡量事態的輕重、做出取舍。墨子以“指”與“腕”舉例。當“指”與“腕”在不能兼存的情況下,由於腕重於指,指輕於腕,故斷指以存腕較為有利;而就斷指之事單獨來看,是一件有害之事,但是與斷腕相比較下,則斷指可以存腕,就變成一件有利的事了。企業領導決策也是這樣,當損失不可避免時,如何使組織受創最輕,就成了決策者的最佳選擇。
孫子提出的“軍以利動”的戰術指導原則同樣可以作為企業領導者的決策指導原則,但爭利的同時,必須權衡利害之間,孰輕孰重;兩利之間,孰大孰小。
對企業而言,利不僅指貨幣利潤,而且泛指一切可以對經營運轉起支持作用的資源,如關係、聲譽等。企業領導者的決策不僅要看到小利,眼前之利,更要看到大利,比如企業的信譽、品牌和公共關係等。雖然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行為的理由,但絕對不是終極理由。
大多數企業領導者見利則取,卻不知要“懸權而動”(《孫子·軍爭篇》),看不到很多時候利裏是包含著隱患的。企業之難,在於能否不斷提高主營業務的市場地位,能否通過改善內部係統的效率增強核心競爭力,能否拒絕沒有利潤的銷售增長,能否不為小利、眼前之利而損害企業的大利如品牌、信譽、公共關係等。其實,現在很多企業的打價格戰的營銷方式就並不是很明智的行為。
正如營銷專家史賢龍先生分析的那樣:“對於21世紀的企業來說,利潤的來源將主要取決於改善內部流程、提高處理定單及需求的速度帶來的成本降低,一
個企業如果不能通過完善內部流程以降低成本,其長遠的市場競爭力必然下降。在完全開放的市場環境下,消費者可接受的市場價格都相對固定,大多數商品的社會平均價格限定了企業定價的自由空間,除了降低成本增加相對利潤別無他途,尤其對絕大多數快速消費品及品牌。”可見,對於決策者而言,任何的決策都應該是經過權衡比較之後,利中取大,害中取小的結果。
但決策者還應該注意的是,這樣的權衡比較需要決策者經過以下四個步驟:
·對於未來事態發展的可能性加以認知把握;
·對於未來事態發展的可能性予以評估;
·整體觀察各部分對整體利害關係的影響;
·依“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原則做出取舍。
西方著名經濟學家西蒙有一句名言:“管理就是決策。”在關鍵時刻,一個小小的決策往往事關組織的生死存亡。因此,作為決策最終製定者的領導者擔負著重大的責任。如何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呢?首先,正確的決策是要講究時機的。《黃帝內經》上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裏麵,它強調的就是一個前饋決策的問題。要做好決策,第一步就是收集信息。收集信息,多聞慎行是中國領導者一直遵行的決策原則。孔子說:“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孔子告誡領導者,決策絕對不能以道聽途說的信息為基礎,對信息的掌握要追求實事求是、謹慎認真的作用。另外,由於在每一次的決策過程中,領導者總會麵臨一些無法估計的因素,因此,當領導者麵臨情境抉擇時,墨子告訴領導者們,應該“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墨子·大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