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治國安邦的管理智慧(4)(2 / 3)

得罪一位有才能的大國公子,鄭國的禍患已隱隱若現。叔瞻要把它消滅於潛伏期。於是,他又勸諫說:“如不厚待,就應該殺掉,免得留下後患。”可是鄭君沒有前饋決策的能力,他不能識災禍於未顯之時。所以,鄭君還是不聽從。

就如叔瞻預料的那樣,晉公子重耳返回晉國當上了國君,發兵攻打鄭國。鄭國大敗,被奪去了八座城。

如果鄭君能聽從叔瞻之言,善待晉公子或者殺掉晉公子,鄭國的這場災禍本來可以避免。可是,鄭君隻會做反饋決策,隻能利用事情的結果來作行動的依據。

在領導活動中,這種事情也經常發生。很多領導者總是習慣於依據客觀實際情況變化(結果)來作出適宜的反應。但時間延遲是常見的。例如,11月份的會計報表所報告的是10月份的虧損情況,而這一虧損又可能是7月份發生的某些事情所造成的。而且,收到反饋信息後,要分析偏差的原因,選擇校正方案,再貫徹校正措施,又要經曆較長的延遲。所以,用反饋決策常常會失去寶貴的時機,使決策失效。

而前饋係統雖然也是通過信息反饋來進行決策,但這種信息反饋是在未受影響前就加以糾正,因而具有較好的及時性。就好比人們騎自行車爬坡,為了保證上坡時速度不致慢下來,在看到坡以後,還未開始上坡之前,人們就會提前加速,使上坡過程順利。

可見,如果一位企業領導者缺乏前饋決策的能力,不能防患於未然,將可能的危機消滅於萌芽狀態,那麼他的團隊將會處於危險的境地中。

收集信息,多聞慎行

收集信息,多聞慎行是中國領導者一直遵行的決策原則。

孔子說:“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對於領導者而言,決策依靠的信息必須是真實可信的。這裏,孔子對信息的可信度提出了要求,他告誡領導者,決策絕對不能以道聽途說的信息為基礎,對信息的掌握要追求實事求是、謹慎認真的態度。

那麼如何才能使信息具有相當的可信度呢?孔子認為這就需要領導者在收集信息的時候要多聽多看,掌握全麵的信息。《論語·為政》有雲:“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聞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孔子的這段話是對他的學生子張說的。當時,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才可以求得官位俸給。孔子回答說:盡量多聽各種言論,多觀察各種行為,謹慎地說自己有把握的話,做自己有把握的事,這樣就比較不會後悔,官位俸給自然也就不是問題了。

應該說,曆朝的君主都是照著此話去做的。

唐太宗李世民就對信息的全麵性非常重視。他在執政期間,從諫如流,湧現出一大批如魏征一樣的敢於直諫的大臣。這樣彙集到唐太宗處的信息多了,客觀了,全麵了,太宗決策起來自然就比較正確客觀了。於是,就有了“貞觀之治”的升平局麵。

決策多屬一次性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決策的失敗會導致顯著的消極後果,損失將無法挽回,特別是重大的戰略決策更是如此。這時,決策的基礎———信息更是變得至關重要。“弦高犒師”的故事有力地說明了基於錯誤信息必會做出錯誤決策的事實。

“弦高犒師”是《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裏的一個故事:

公元前628年,鄭文公去世,公子蘭繼承君位。

一心想要稱霸的秦穆公決定利用鄭國國喪機會,消滅鄭國。於是他命令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帶領兵車400輛偷襲鄭國。

第二年二月,秦軍走到了滑國(今河南偃師、鞏縣一帶)境內。這時,恰好鄭國商人弦高趕著一群牛到洛陽販賣,也到了滑國。他見到駐紮休息的秦軍,感到奇怪。得知秦軍是要偷襲鄭國後,弦高大吃一驚,冒充鄭國的代表,以四張皮革和十二頭牛犒勞秦軍,暗示秦軍,鄭國已經做好了軍事準備。

根據弦高提供的這一虛假信息,秦軍主帥被迫放棄偷襲計劃,隻好在回國的路上消滅了滑國回去了。

現代社會是信息的社會,信息更是企業的生命,一旦信息失誤,決策不當的話,給企業的打擊往往是致命的。所以領導者多聞慎行的信息收集工作更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