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治國安邦的管理智慧(3)(3 / 3)

由此可以認識到,在一個人才結構中,各人才因子之間最好有一種相互補充的作用,包括才能互補、知識互補、性格互補、年齡互補、綜合互補。在《三國演義》的許多描寫中,就體現了這種人才的搭配互補原則。

《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張遼、李典、樂進三人之所以能夠守合淝退東吳軍隊,靠的就是曹操高明的人才安排。

東吳來攻,曹操派人送木匣至合淝前線,上麵寫道:“賊來乃發。”當孫權來攻時,張遼等取匣來看,上書:“若孫權至,張李二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當時曹操遠在千裏之外的漢中,為什麼要送個木匣,對守衛合淝做出如此具體的安排?曹操是極善用兵的,他為什麼要違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原則?

其實,曹操這樣做是因為他極清楚三位將軍的作戰能力、用兵特點、性格修養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張遼堅決執行曹操以攻為守的指令,表示自己親自出擊,和敵人“決一死戰”,展示了廣闊的胸襟和豪邁的氣概;李典“素與張遼不睦”,對於張遼提出的建議,起初“默然不答”,後為張遼的行為所感動,立即表示“願聽指揮”,反映了公而忘私、勇於捐棄前嫌、豪爽直率的性格;樂進是個中間人物,態度模棱兩可,對張、李二人都不敢得罪,並有些怯戰。

由於張遼的模範作用,使三個人冰釋前嫌,在危急關頭同心作戰,把不可一世的吳軍打得七零八落。這一戰令“江南人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

若不是曹操的巧妙安排,雖大敵當前,這三人也定是難以形成統一的決策,更無法協同作戰,發揮各自的特長。曹操從實際出發,成功地促成了張、李、樂三人性格上的互補,為團隊謀求到了最佳的整體效應。

能者多權,將能君不禦

“將能而君不禦者勝”,出於《孫子·謀攻篇》,說將領有能耐的,君主不要幹預將領的行動,以保證將領的才能得到充分地發揮,以求取得戰爭的勝利。“將能而君不禦”,是領導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牽涉高層領導的放權授權問題。中國統治者們大多都善於放權,能夠讓部下各司其職,而且通常是權責明確,不加幹涉。

曆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說明這種必要性。

曹操之所以能夠三分天下,與他高度的分權有很大關係。他的將領都能在戰時做到“進退惟時,無曰寡人”(曹操釋“將能而君不禦者勝”語)。

建安十六年,偏將軍馬超等人謀反,殺了涼州刺史韋康。建安十九年,韋康舊部趙衢、尹奉、薑敘等人起兵征討馬超。薑敘在鹵城,馬超在冀城,趙衢等人誘使馬超出城攻薑敘,使冀城空虛,趙衢等人乘機攻入冀城,將馬超的妻子殺死。馬超攻鹵城不下,又回不了冀城,他隻好逃奔漢中。薑敘等人兵少,不敢貿然去追。

薑敘派人找夏侯淵求援。夏侯淵與手下諸將商議此事,諸將都說沒有曹操的命令不便行動。夏侯淵卻認為,將在外,應當審時度勢,怎麼有利就怎麼幹。他說:“將軍在鄴城,從這裏去往返一趟就有四千裏地,等命令來時,薑敘他們早就被馬超打敗了,非趕快去救援不可。”

於是,夏侯淵自作主張,指揮部下趕馬超,追韓遂,破興國。而曹操派來傳令的節度使直到仗打完了才拿著曹操的命令趕來。

試想,如果夏侯淵一開始的時候堅持等曹操的命令來了才肯發兵,那肯定就會貽誤戰機,到那時候形勢就完全不同了,他們不是去增援薑敘,而是去救援薑敘了。正是由於夏侯淵能夠不墨守成規,根據戰局的具體變化采取具體的措施,才能連戰皆捷。而夏侯淵的自主性定是出於曹操的授權。

從上例中,我們可以得知“將能而君不禦”包含著兩層意思:第一,“將能”是前提;第二,“君不禦”是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