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治國安邦的管理智慧(3)(2 / 3)

由於中國人對“麵子”與“臉”格外重視,上述各種“人情”也就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給人麵子容易爭取“人情”,傷人麵子則極易傷害人情。上文曾指出,中國人一般說來側重情感,不太注重邏輯的分析,因此受創的“麵子”與“人情”也往往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往往會發生公私不分甚至因私廢公的現象。很多人意識中缺乏放諸四海皆準的責任感,心目中隻有私人的感情或利害的小圈子,圈子以外,他們對誰都淡然漠然。

正因為中國人格外注意麵子,所以他的商業性或事業性的“人情”,往往會表現得過火一些,造成“送禮”、“歌功頌德”的普遍現象。“人情”與“麵子”受傷時,中國人不但會消極地不合作,並且會積極報複。但如中國人為無私的人情所動時,這時他往往會比西方人更體貼入微,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力量。

———項退結,《中國民族性》第168頁,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其實,“嚴厲”的做法存在著一些難題。壓力會引起反抗,諸如壓低產量,巧妙有效地怠工,敵對情緒,在充分就業時期,這種嚴厲的做法尤其難於奏效。“溫和”的做法也有困難,它常常導致放棄領導———為了相安無事,卻導致對工作的漠不關心,人們不斷地期望得到更多的東西,而貢獻的卻越來越少。於是人們就問了:恩與威哪個更好些?《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李靖對這個問題有過精彩的論述:

首先是唐太宗拿東漢光武帝以“孤軍”勝王莽“百萬之眾”的事實來問李靖“非有刑法臨之,此何由乎?”光武治勝的原因難道不正是嚴刑峻法的作用嗎?

李靖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以陳勝、吳廣推翻施行嚴刑峻法之秦的事例證明戰爭中並非僅有峻法就行了,從而得出結論:“兵家勝敗,情狀萬殊,不可以一事推也。”接著,他說要想作戰勝利,將領就應該恩威並濟,並闡述了恩與威在領導藝術中的關係,“凡將先有愛結於士,然後可以嚴刑也;若愛未加而獨用峻法,鮮克濟焉”。說將領要先施恩再用刑,如果隻施峻法而不用恩,那麼很少能管理好組織的。最後,李靖又一次強調說:“愛設於先,威設於後,不可反是也;若威加於前,愛救於後,無益於事矣。”

恩與威的合理施予對領導者的管理活動確實意義非凡。管理大師杜拉克說:“當前社會不是一場技術,也不是一場軟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場觀念上的革命。”對於企業領導者來說,對於下屬也必須要恩威並濟,並且是恩設於先而威立於後,這樣才能使下屬對領導的管理活動做到口服心服。如老羅斯福所說:“言語溫和,但手中拿著根大棒。”

隻有激勵才能讓屬下一直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是領導力的關鍵。那麼,如何激勵呢?中國自古以來對激勵的要求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式領導不僅要把握激勵的分寸和力度,同時還要注意節奏和效率,因人因事而異,采取多種激勵方式,充分發揮激勵機製的作用。

聰明的領導者不但用利益激勵下屬,而且會認同下屬,授予下屬榮譽。如果領導者雖然獎賞一個人卻又公開表示不讚同受獎賞者的意見,那麼就會讓別的下屬行為失據,不知所從。這是激勵的第一要素:義利兼顧,引導明晰。其次,在心治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極重視精神激勵。孟子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認為領導者善的榜樣可以對下屬起到非常大的激勵作用,甚至於可以代替刑法而發生作用。另外,恩加於先,威立於後也是中國傳統領導藝術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說道:“愛設於先,威設於後,不可反是也;若威加於前,愛救於後,無益於事矣。”

四. 中國式的人才戰略

房課杜斷,合理搭配

“房謀杜斷”出自元雅琥《上執政四十韻》。講的是唐太宗時期,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計謀,共輔太宗,形成“貞觀之治”的盛世。後人因以房謀杜斷喻指同心協力,配合默契,同掌朝政,謀劃國家大事。

現今企業領導者用人也是同理,不光要考慮其才能,更要注意人員的編組和配合。比如,一個部門有三個經理,他們平級而無主從,此時,最好的安排是:一個富有決斷力,一個具有協調的本事,另一個擅長行政事務,在這種人力資源狀況下可組成一個有頭腦、善協調、有生氣的領導集體。如果三人都擅長決斷,意見相左時,勢必各行其是,誰也不聽誰的;如果三人都具有行政能力,遇事就難有人出來拍板,而陷於瑣碎事務中;如果三人都隻有協調能力,則既無人決策,也沒人做實際工作,也幹不成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