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晉兩國終於在戰場上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駐 在城 。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 之戰的勝利。
%孫子-虛實篇&;有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說凡是先到戰場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達戰場的隻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
支撐中國士大夫階層生存奮鬥幾千年的一個著名理念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裏的“窮”,可不隻是財物方麵的貧窮#貧乏那麼簡單,更主要是“勢窮”或者說時機不利,環境不利,自己力量還不夠與人正麵為敵時,這時,采用以迂代直的方法往往更容易取勝。也就是說,中國人的“以退為進”多數隻是“長驅直入”的一種修正方式,目的和結果還是要“進”的,但是路徑和過程是可以先“退”一步兩步的。
!"!#" $#%&;
很多時候,由於客觀情勢的影響,企業往往不能以直線向目標行進,這時,老子的大智慧就可以作為領導者們用權的指導方針:“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想要廢除它,先要使它興盛$想要拿來,先就要給予。
道家管理的策略,實際上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通俗地講,就是一種柔弱勝剛強的管理和以退為進的策略。它們都建立在對事物發展規律把握的基礎之上。一切事物都體現著對立統一的辯證原則,而且事物的好壞也隨時可以轉化,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因此在管理中不能單向思維,要有多向思維,不能簡單地一味求進、以取求取,有時要以棄求取。
道家認為,事物的發展必然要走向反麵,正所謂“物極必反”。是什麼力量使它們這樣呢?是天地,即宇宙間的規律使然。作為管理者來說,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任何事情都應從正反兩方麵來衡量和思考。就像要達到一個目標,有時不妨背道而馳一下,興許你會發現兩點之間的距離,往往並非直線為最短。這時,就要根據自己的強弱,或采取直線進攻,或欲奪故予地曲線前進。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滅智氏運用的就是欲奪故予的戰術。
智伯派人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想給。家臣任章問:“為什麼不給呢?”魏宣子說:“無故索要土地,所以不能答應。”任章說:“無故索要土地,鄰國就會恐慌。他貪得無厭,天下人都會懼怕。君主答應割地,智伯必定驕傲輕敵,各國因害怕會團結起來。用團結起來的各國軍隊對付輕敵傲慢的國家,那麼智伯就活不了多長時間了。《周書》上說:‘將要打敗它,必定暫且輔助它;將要奪取它,必定暫且給予它。’君主不如割讓土地,讓智伯驕傲輕敵。況且您為什麼不借用天下的力量來對付智氏,而單獨讓魏國同智氏對抗呢?”魏宣子說:“好。”便送給智伯一個有萬戶人家居住的城邑。
智伯果然得意忘形,又向趙國索要土地,趙國不給,智伯發兵包圍了晉陽。結果韓、魏兩國在外行動,趙國在內策應,聯合滅了智氏。
這種欲取故予、強弱有序的策略體現了中國式的典型傳統思維和冷峻的智慧,應用在今天的企業經營中,同樣是首屈一指的大智慧。
立源基金即立源亞洲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將波奉行的正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原則。
立源基金成立後首先進入的是液晶顯示屏項目。當時,I B M認為液晶顯示屏沒有什麼前景。“人棄我取”,賀將波收購了I B M的液晶顯示屏部門,並把該部門搬到台灣,成立了宏顯示器公司。兩年後,就如大家都知道的那樣,液晶顯示器領域的投資開始變得炙手可熱,眾多生產商蜂擁而上。
“一個產業,如果投資進來的錢太多,成本肯定會比較高,也很難取得理想的投資收益。”賀將波知道,自己該放手了。最後,他將宏顯示器公司賣給了明基的子公司友達光電,順利地拿回了投資,還好好地賺了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