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國式的權力節奏
當機立斷,進退堅決
中國有句俗語:當斷不斷,必受其亂。領導者用權使權就要有當機立斷的魄力。當斷立斷才能樹立領導者果敢、自信的形象,隻有這樣的領導者才能讓部下信服、尊敬。所以《兵罡》說:“速攻之,速圍之,速逐之,速搗之,靡有不勝……智者不能為之謀,勇者不能為之怒也。”讓對方來不及謀劃,來不及發怒。如果領導者不能做到當機立斷、進退堅決,後果往往不堪擔負。
曆代皇帝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明建文帝朱允炆明明大得人心,依然被叔叔燕王朱棣奪了皇位,這裏麵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在削蕃事件上不能當機立斷之故。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伊始,因為有患於功臣在內而皇族孱弱,故而大舉封建。二十六子除第九子朱杞及幼子朱楠早亡外,皆封為藩王,並手握兵權。他一死,藩王對繼位者建文帝威脅甚大。
基於情勢需要,朱元璋死後不到三個月,建文帝就示意親信黃子澄和齊泰等人研究削藩。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太祖賓天,諸王奔喪,這本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留給建文君臣,可建文帝卻明詔諸王不得與喪。燕王走到淮安又折回了北平,後人以此論為可惜。實際上,建文帝本人不是沒有考慮到利用諸王來京的機會一舉削奪他們的權力,然而,建文帝的本意也就是他削藩的指導思想一直是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目的,既準備奪去諸王手中的兵權,又不想丟了皇族親情和臉麵。如果采取變生左右的辦法,雖然避免了後來的征伐,可也因此會“驚動”皇祖的陵寢,感覺對不住九泉之下的朱元璋和朱標父子。建文帝直到後來討伐燕王時仍下令:“勿使朕有殺叔父之名。”建文帝試圖通過仁政和說教來掩蓋政治活動中必須采取的血腥的舉措,這位年輕皇帝的東宮生活顯然是在一種寬鬆良好的氛圍中度過的,自然不能和北疆征戰的燕王的戎馬生涯相提並論。
所謂“擒賊先擒王”,按照這樣的方針,建文帝削蕃應該先找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但建文帝竟然先拿的是朱棣同母弟,周王朱橚。這種做法無疑就是打草驚蛇,給燕王敲警鍾。
其實,當時的大臣卓敬也給建文帝提出了另外一個解決方案:“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年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製。夫將萌而未動者,幾也;量時而可為者,勢也。勢非至剛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卓敬論述削藩的核心在於不動幹戈的情況下先以遷徙的辦法消禍亂於無形,應該說是相當高明的一招。而且這樣做光明正大,即使燕王一百個理由也不得不同意,更不會拿出祖製靖難的招牌說事。可是,這麼一個“天下至計”竟然得不到建文帝的任何響應。
這樣,建文帝又一次失去了解除燕王朱棣威脅的機會。
周王之後,建文帝把矛頭對準了其他諸王,先後處置了四位藩王。這段時間裏,燕王韜光養晦,暗蓄勢力,終於起兵發難。
當代企業管理中,對領導者當機立斷的能力要求更高。它體現在各種各樣的決策中。對於管理者而言,做出決策的時機極為重要,必須當機立斷,方可把握住這不可重來的瞬間機遇。決策正確,但機會錯過了,會使決策效果大打折扣。延誤的決策有時不僅起不到正麵作用,反而會給經營管理帶來不利的影響。
果斷的性格,可以幫你在形勢突變的情況下,迅速分析形勢,當機立斷,不失時機地做出正確決策以適應變化了的情況。當機立斷的決策魄力是領導者應該必備的能力。隻有善於當機立斷的領導者,才能在複雜多變的情況下,措置自如。
以退為進,以逸待勞
以退為進,以逸待勞是中式權力的典型節奏。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就是強調在關鍵時刻應以守為攻,以退為進,以逸待勞,以曲線代替直線。
在中國,以退為進,以逸待勞是政治人物們經常使用的戰術。《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記載的“退避三舍”的故事就是例證: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裏),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