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治國安邦的管理智慧(1)(1 / 3)

儒家所謂“中”是不偏不倚的意義,也就是重在適應;“庸”是經久不渝的意義,也含有經用的真理。至於調和,一方麵固須調和理性與人性,一方麵更要調整人與我的關係。儒家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是求禮的中庸;又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是求文質的中庸;又說“我無可無不可”,這是求可否的中庸。因為注重中庸調和,所以中國人最講求情理兼顧,心平氣和,凡事妥洽,惡趨極端,一切不喜訴之武力,喜歡中和氣象,結果中和的實際法式,歸於忠恕絮矩之道,中和的實際體製,形於衣樂之道。

中國民族最講持中之道,凡事均須恰如其分,毋過亦毋不及。中國文化產生在廣大平原之上,所以民族思想比較率直偉大,能夠包容一切,把許多表麵上不能相容或者相互抵觸的事物善加調和。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在於人文主義,而人文主義的發端就在好講情理,恪守中庸之道。“理”是道理,比較固定不易;“情”是人情,可以因人而異,如果能夠推己及人,恰如其分,便達到了理想的標準。中國儒家學說的根本思想便在中庸之道,講近情近理,談折中調和,幾千年來的民族思想深受這種觀念的影響。

———莊澤宣

一. 中國式的領導表情

著誠去偽,無欺無隱

“著誠去偽,禮之經也”,這是《禮記·樂記》上的話。誠,即無欺、無隱。誠實、真誠,是立身處世之本,是立足社會之基,是一個企業、一個人立足於世的最基本的品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著誠去偽”是維持國家正常秩序的基柱。

在封建統治集團中,皇帝居於權力金字塔的塔尖,這金字塔的建築硬件是“權”,而軟件就是“誠”。皇帝隻有雙手雙目,無論多麼能幹的君主,都必須依持臣子們的幫助來治理天下。一旦臣子欺瞞君主,那麼君主就會閉目塞聽,皇位就岌岌可危。所以,每一位皇帝在潛意識中都有一種危機感,生怕臣子不忠。

任何的關係都應該是雙方的,人對你投之桃,你就投以李相報。為了保證使皇權最長久地保有效力,思想家和政治家們勸說統治者退而從自身尋求解決辦法,“其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也就是說君主待臣子以誠,然後臣子報君主以忠。

基於這樣的考慮,曆代皇帝都把“誠”作為影響君臣關係的關鍵因素來抓。清雍正帝說:“從來上下交而誌同,其要總在一誠。誠之為道,有感必通,爾以誠來,朕即以誠應。”在雍正皇帝看來,隻要臣對君忠心不二,君主也會對臣子坦誠以待,這是臣君關係的基本原則。

事實也正是如此。臣下往往會因為君主的誠,而對君主竭忠事之。

漢初名相陳平是一個被司馬遷譽為“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的社稷重臣,他加盟劉氏陣營有一番曲折。在秦末農民大起義、時局大動蕩中,陳平先投奔魏王,後跟從項羽,再歸降劉邦,用現在的行話說,“屢次跳槽”,“職業經曆不良”。陳平是通過魏無知介紹給劉邦的,來了就出席歡迎宴會,當天被封為都尉(一種比將軍職位略低的統兵武官),並享受很高的待遇———陪劉邦同乘一輛馬車出入,還讓陳平監護軍隊。一個剛從敵方叛逃過來的人竟得如此信任和重用,自然引起“諸將盡喧(大聲反對)”,但劉邦聽了“愈益幸(陳)平”。

陳平初來乍到便帶兵攻打項羽,不料大敗而回。照現在的規則,試用不合格,應馬上解聘為是。誰知劉邦不僅不怪罪,反晉升他為“亞將”。一幫和劉邦出生入死的鐵哥們兒如周勃、灌嬰出於責任感、事業心,一起向劉邦打小報告。這個小報告打得可真是功夫到家。先針對陳平個頭高、人漂亮,說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中看不中用;接著又搬出更厲害的三條:盜嫂———作風有問題;屢次易主———品節不忠,立場有問題;受金(接受賄賂)———經濟有問題。這三件事可是件件都上綱上線。那麼劉邦是怎麼處理的呢?

《史記》裏記載劉邦並沒有因此而把陳平冷落於一旁,而是與陳平當麵交換意見,給陳平以解釋的機會。最後,這場風波以“漢王乃謝(道歉)厚賜,拜(陳平)為護軍中尉,盡護(監督)諸將。諸將乃不敢言”告終。

正是由於劉邦待陳平以誠,陳平得以日後屢建奇功,為開創和穩固漢王朝統治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劉邦與陳平這段“著誠去偽,無欺無隱”的佳話則流芳史冊,足為後人師。

內方外圓,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