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治國安邦的管理智慧(1)(3 / 3)

中國人講道德,都要由性分上求根源。此所謂性,乃指的人性。如饑寒飽滿暖是身體上的事,此乃人獸所同。道德行為在外麵固能深入人心,更有把握的是在內部深入己心。因道德由己心發生,還能深入己心,在心裏再生根,就有了生命,成了德。

中國人分人的高下,不在吃飯穿衣上,不在做官營業富貴貧賤上,隻在其人之品德上。若抹去了品德,僅在法律上求平等,則有財富強力就是優,沒有財富強力就是劣。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主張物競天擇,優勝劣敗,這一套理論,隻能應用在生物界,卻不該應用到人類。

———錢穆,《中國民族性》第190頁,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景公又問:“廉政而速亡,其行何也?”廉潔正直的人有的卻迅速滅亡,他們的品行又如何?

晏嬰說:“其行石也。堅哉石乎落落,視之則堅,循之則堅,內外皆堅,無以為久,是以速亡也。”他們的品行像石頭。堅硬的石頭,表麵看起來它是堅硬的,用手接觸它也是堅硬的,它從裏到外都是堅硬的,堅硬的東西容易折損,難以堅持長久,因此迅速滅亡了。

居敬行簡,正心修身

領導魅力是領導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領導魅力是所有領導者竭盡全力做的事情。而居敬行簡,正心修身正是提高領導魅力的重要手段。

“居敬行簡”出自《論語·雍也》:

一天,仲弓問子桑伯子的情況。孔子說:“還可以,此人辦事簡練。”仲弓說:“居敬而行簡,以監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吾乃大簡乎?”意思是說,為人嚴肅認真,嚴格要求自己,又行事簡練,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也是可以嗎?(但是)自己馬馬虎虎,辦事又簡單粗疏,那不是太簡單了嗎?

確是如此,一個領導者,隻有修身養性,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得到下屬的敬重。

律他往往比自律來得容易。因為律他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可以毫無顧忌地對對方要求很嚴;而“律己”則相對來說要難得多,因為這要時時、事事、處處以規章製度等條框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往往會觸及自己的利益。所以人們會常常找借口諒解自己,總是認為“差不多了”、“夠優秀了”,這可能是人性的弱點,“革自己的命總是狠不下心”。古代學者曰:“古之君子,其待人也輕以約,其責己也重以周。”我們難道還不如古人?自律雖然很難,但必須要做,尤其是身為管理者更要如此。

古往今來,對自己不加節製,而放縱自己的領導者從來都沒有好下場。唐明皇李隆基沉溺於女色,終於引來了“安史之亂”,落得個鬱鬱而終的結局;宋徽宗趙佶如果不是沒有認清自己的角色,倒是完全可以憑收藏家、畫家或者書法家的身份在史書留名,可惜他生在帝王家,終於玩物喪誌,變成一個失敗的君王……

清康熙皇帝對這方麵也有很深刻的認識。據《康熙起居注》中記載,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人主勢位崇高,何求不得,但須有一段敬畏之感,自然不至差錯,便有差錯,也會省該。若任意率行,略不加謹,鮮有不失之縱侈者。朕每念及此,未嚐一刻敢暇逸也。”作為封建統治的最高權威,有什麼是要不到的呢?但作為一國之君也必須理性地認識到,統治者個人的修養是維護個人極權的必須,如果對自己的欲望不加節製,就會給國家帶來無窮的災難。而在禦製文《居敬行簡論》中,康熙帝進一步指出,君主隻有居敬行簡,正心修身才能實現政簡刑清。

領導者,為下屬所矚目,一言一行,影響深遠。具備什麼樣的表情,領導者才能張弛有度,距離適宜,處於有利勢位?因為中國文化的傳承更多地體現了一種思辨性、微妙性和兩可性,而非一種機械性、邏輯性和決定性,所以中式領導表情也表現得更為豐富多樣。

《禮記·樂記》雲:“著誠去偽,禮之經也。”誠,即真實無偽,是待人之本。領導者必要待人以誠,然後才能得人之誠。“方是做人之本,圓是處世之道”,內方外圓,和而不同是一個成功領導者的典型表情。它所表達的是一種“異中求和諧”和“變中求和諧”的思想。在禦製文《居敬行簡論》中,康熙皇帝指出君主隻有以敬修身,正心誠意,才能實現政治上的政簡刑清。“若任意率行,略不加謹,鮮有不失之縱侈者”,如果(君主)任性行事,不加節製,很少有不犯縱欲奢侈的毛病,給國家帶來無窮災難的。從這一點來看,康熙帝比起今日某些盲目自大的管理者都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