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亡國之君的曆史教訓(3)(1 / 2)

對中國人來講,分解權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他們認為,任何分解都不可避免地導致衝突。這種衝突又隻能以建立起一個新的獨裁權力加以解決。不僅僅是一些有官職的人易於擔心權力之爭,就是一般老百姓,也相信他們的最高領袖應該能夠管理所有的問題,保護他們免受苦難。

權力主義和對權力依賴的混合意味著,一旦當政府出現軟弱和失敗的情況時,老百姓就會轉而反對它。一般而言,他們總是信任最高人物,但總是看到他周圍人以他的名義所犯下的罪惡。在曆史上,中國人相信必定有一個有魔力的政府存在,從而也易於相信:皇帝是好的,但被貪官汙吏把他和人民隔絕開了。……不管什麼時候,隻要事情進展的不順利,中國人就懷疑:根本的問題可能是官員們道德的敗壞。在曆史上,這種感情是以 “天命”(Mandateof Heaven)的觀念表現出來的。人們相信,災難和國家的不幸都是天表示它對官員、甚至對皇帝不滿的方法。這種傳統也就是不停地責備幹部和執政黨成員的個人行為。

———白魯恂,《中國印象》下冊第302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四.“圈子”政治:元朝的覆滅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元朝是我國曆史中一個另類的時期,蒙古人就像他們所建立的王朝一樣,來去快得如一陣風,偌大個帝國就這樣草草地收場了。自然,由民族政策等等引起的社會矛盾的激化是元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但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就是,元代後期的“圈子政治”,即那些無休止而且殘酷的宮廷鬥爭所造成的內耗。

元朝一百零七年曆史中一共有十一個皇帝,第一個皇帝世祖忽必烈從他稱帝之日算起,在位三十四年(1264年之前不稱元朝)。之後的九個皇帝一共隻經曆了三十八年,而最後的一個元順帝卻又在位三十五年,公元1308年至1333年間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先後曆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順帝、文宗、明宗、寧宗至元順帝共八代皇帝,由此可見當時內耗的激烈程度。

王位之爭凸顯“圈子矛盾”,亡國已現端倪

元代皇帝的頻繁更替與其落後的統治方式有直接的關係。忽必烈之前,蒙古的汗位都是由幾大部落推選的,忽必烈稱帝後規定以後皇位的繼承,可以父死子繼,也可以兄終弟繼,下任皇帝由現任皇帝指定,預先立為太子,所以有弟兄互為皇帝與太子的情況。皇帝的即位,與宗藩諸王勢力有很大關係,常常不是家天下,而是各種宗族勢力調和的產物,所以導致皇帝輪流做,僥幸在位亦難長久。自從世祖忽必烈之後,元朝隻有元順帝的祖父元武宗海山一個皇帝有帶兵作戰的經驗,他曾到中亞細亞與窩闊台的孫子作戰。在他手下立戰功的有三位,燕鐵木兒、康裏脫脫和伯顏,其中康裏脫脫早死,燕鐵木兒和伯顏成為影響幾朝的權臣。

武宗死後,又先後有仁宗、英宗、泰定帝三位皇帝。泰定帝死後,諸王、大臣迎立文宗即位,文宗因為他的哥哥是嫡長子,便推辭了皇位遣使迎立他哥哥繼位,這就是明宗。可明宗在去往大都當皇帝的路上卻不明不白地死了。有人說是文宗反悔了,派人殺了哥哥。但更可能是以燕鐵木兒為首的反對明宗繼位的大臣們害死的。明宗死了,文宗自然又當了皇帝。

接下來,燕鐵木兒和文宗皇後卜答失裏接連操縱了幾個皇帝的廢立,原因則多種多樣。他們先是流放了家族的長子,明宗的大兒子妥歡貼睦爾,立文宗兒子燕王為太子,可惜燕王是個短命鬼,早早地就死了。

三年後,元文宗駕崩,燕鐵木兒請文宗皇後卜答失裏立文宗的另一個兒子燕帖古思為太子,以便繼位。燕帖古思不是卜答失裏親生,她怕燕帖古思繼位自己大權旁落,就不答應,反而立了明宗更小的兒子為元寧宗。寧宗隻做了幾個月的皇帝就死了。燕鐵木兒又請立燕帖古思,文宗皇後卜答失裏卻立了明宗長子妥歡貼睦爾。這場權臣和皇後的爭鬥直接影響了元朝的統治基礎,而皇帝的廢立則直接影響著他們是否能夠踢開對手,獨攬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