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典
戚繼光是抗倭戰爭中湧現出來的優秀將領。戰爭之初,戚繼光認識到明軍將驕兵惰,“各衛所官兵都桀驁不馴,頑鈍無比”,戰鬥力很差,不能與倭寇相抗衡,於是決心另組新軍。1559年,戚繼光在浙江義烏招募3000名農民和礦夫,精心編製,嚴格訓練,組成了一支戰鬥力較強的軍隊。戚繼光率領此軍隊轉戰浙江、福建,屢敗倭寇,為徹底蕩清東南沿海的倭寇立下了不朽的曆史功勳,“戚家軍”從此名揚天下。連當時妒功忌賢的兵部侍郎、浙江總督胡宗憲也誇讚戚繼光“勇冠三軍,身經百戰,累解桃諸之厄,屢扶海門之危”,“且任勞任怨,挺身幹事,誠無出其右者”。同僚們稱讚戚繼光“批亢搗虛,彼且畏之如虎;除凶雪恥,斯民望之如雲”,“豈直當今之虎臣,實為振古之名將”。
戚繼光(1528~1587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他出身將門,繼承祖業,一生與軍旅為伍,戰功卓著。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部兵書,提出一套完整的軍事訓練和作戰方法,集實踐、理論之大成。另有《止止堂集》傳於晚明詩壇。可以說,戚繼光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少有的文韜武略兼備的優秀軍事家。
戚繼光戎馬一生,抗倭戰功卓著。他注重練兵,尤其善於選拔和培訓將領、士卒,嚴明軍紀,賞罰分明;在抗倭作戰中,創立攻守兼備的鴛鴦陣,靈活巧妙地打擊倭寇;鎮守薊州時,修城築堡,分路設防,有力地抵禦蒙古騎兵。
《紀效新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係統論述軍事訓練的重要兵書。它一方麵繼承並發展了自《孫子兵法》以來我國古兵書中曆來強調的軍事原則;另一方麵又結合當時的形勢,致力於創新的具有實用意義的戰術,用來指導抵禦倭寇的戰爭。戚繼光在浙江參將任上,先後以公文的形式提出練兵的建議,被總督胡宗憲采納,得以創建戚家軍。它問世四百年來,曆代多次刊印,在中國軍事史上影響廣泛而深遠。
戚繼光在序言中說:“夫曰‘紀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書’,所以明其出於法而不泥於法,合時措之宜也。”闡明該書以實戰經驗為主,汲取前人兵法寫成。該書“集所練士卒條目,自選畎畝民丁以至號令、戰法、行營、武藝、守哨、水戰,間擇其實用有效者分別教練,先後次第之,各為一卷,以誨諸三軍俾習焉”。該書分總序和正文兩部分。總序由兩卷“公移”和《紀效或問》組成。作者在“公移”中,反複陳述結合東南沿海情況及針對敵情進行練兵的重大意義和勢在必行的道理。《紀效或問》則曆述練兵所急與可辦者,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以統一將士思想,使之“信於眾,而後教練可施”。正文記述的問題有:選兵和編伍;技術戰術訓練;軍事紀律和比較武藝;行軍作戰及旗幟信號;守城和墩堠報警;兵船束伍、水寨習操、戰艇器用和水上戰鬥等。
戚繼光注重選兵,認為從“鄉野老實之人”中選募兵員,才能把軍隊建設好。他根據敵情、地形、武器裝備的實情,積極改革軍事訓練的方式方法。具體內容包括:注重氣質,講究“氣性活潑”;注重實用,平時所學與“臨陣的一般”,“不能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注重奇正多變,攻守結合,創製著名的鴛鴦陣等;注重各種火器及冷兵器在戰場上的作用,改進多種兵器,並訓練銃手、炮手、狼筅手、弓弩手等在統一指揮下互相配合行動。
該書文字通俗,配以圖說,便於當時將士學習。它既是抗倭實戰經驗總結,又反映了火器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軍隊訓練和作戰情況,體現了時代的特點,有較高的軍事價值。
《練兵實紀》的成書,比《紀效新書》晚10年,是在隆慶五年(1571年),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軍務期間,為了加強軍隊建設,以《紀效新書》為基礎,結合薊州練兵的實際情形編撰出來的。全書分為9卷,依次是《練伍法》、《練膽氣》、《練耳目》、《練手足》、《練營陣》、《練將》,後附《雜集》6卷。為適應新的戰爭形勢,對陣練兵的新要求,戚繼光就軍隊的組編,開展政治思想教育,熟悉各種軍事號令、軍事技能和體能訓練,行軍、宿營和作戰方法,以及訓練將帥等問題,逐一加以論述,構成一個完整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