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虎鈐經》:“先謀為本”的謀略與運籌技巧(2)(1 / 2)

原典

人者,天地之心也。苟心不正,雖有其表,將焉用乎?

——《虎鈐經·三才應變第四》

[譯文]人是天地的核心,如果核心不正,即使有有利的外表,又將怎麼利用他呢?

原典

善用兵者,防亂於未亂,備急於未急。結營既定,預擇強勇者衛外,怯弱者附之,所以慮晦夜之急也。此皆隨人之性也。如是,順天、地、人預備之道者也。

——《虎鈐經·三才隨用第五》

[譯文]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在沒有混亂的時候就要預防混亂,在沒有緊急情況的時候就要預備緊急情況的發生。安營已定,就要預先選擇堅強勇敢的人保衛在營外,膽小懦弱的人靠著他們安置,這是考慮到黑夜會出現的緊急情況。這些都是順應人的不同性情的。如果像這樣,那就是順應自然、地理和人事而預先做準備的道理了。

原典

國家行師授律,生殺之柄,大將所主。將者,國之腹心,三軍之司命也,可不慎於選乎?苟欲命將,予以精誠辨其可否者有四:一曰貌,二曰言語,三曰舉動,四曰行事。

——《虎鈐經·辨將第六》

[譯文]國家出兵打仗並給予法令,使人死活的權力,由大將掌握。將領是國家的親信,全軍命運的主宰,難道可以不慎重選擇嗎?如果想要任命將領,預先精心誠意來分辨他可以或不可以的方法有以下四種:一是相貌,二是言語,三是舉止行動,四是辦理事情。

原典

國之任將也,得天將,可以當違天之敵;得地將,可以當逆地之敵;得人將,可以當悖人之敵;得神將,可以當天下之敵,舉無遺算矣。

——《虎鈐經·論將第七》

[譯文]國家任命將領,得到天將,可以抵禦違背自然的敵人;得到地將,可以抵禦違背地理條件的敵人;得到人將,可以抵擋逆亂人心的敵人;得到神將,可以抵抗天下的敵人,舉動就不會有失算的地方了。

原典

是故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者去,善惡等則賢愚混,賞罰亂則綱紀散。

——《虎鈐經·出將第八》

[譯文]所以,將領拒絕勸諫的話,那就會使英雄離散,不聽從好的計策就會使謀士離開,對待好人壞人一個樣就會使有才能的人和愚蠢的人混雜,獎賞和刑罰亂用就會使綱紀敗壞。

原典

貶聲揮色,所以自潔;避嫌遠疑,所以自持;沉機遠慮,所以不失;委時順變,所以逮功;恕物篤行,所以歸愛;昵善斥讒,所以來遠;先度後作,所以應卒;先信後言,所以伏下;信賞必罰,所以正人;明今鑒古,所以照眾;卑色貴人,所以保終;去私循公,所以存國。

——《虎鈐經·出將第八》

[譯文]將領貶抑揮斥音樂女色,就能潔身自好;回避疏遠嫌疑重的事,就能自我克製;深沉機敏考慮深遠,就不會有失誤;隨著時間順應變化,就能建功;寬恕事務而又忠誠行動,人們就歸順愛戴;親近好人斥責諂佞小人,遠方的人都來歸附;預先考慮成熟然後才去做,就能應付突發事情;先守信用然後再說,部下就會信服;獎賞處罰一定講究信用,才能夠糾正別人;明白現在又能借鑒古人,才能夠照亮眾人;顏色謙卑尊重別人,才能夠保持好的效果;去掉私心服從公事,才能夠保存國家。

原典

用兵之道,先正其禮,次淵其謀,次擇其人,然後詳天地之利害,審人心之去就,行賞罰之公,慎喜怒之理,擇進退之地,張攻伐之權,明成敗之圖,度主客之用。

——《虎鈐經·軍謀第十三》

[譯文]打仗用兵的方法,首先要端正軍隊的禮儀,其次要深入考慮它的謀劃,再次要選擇人員,然後要詳細地了解天時地理的有利或有害,反複推究分析人心的去留,施行公正的獎賞懲罰,謹慎喜歡怨怒的情理,選擇進軍退卻的有利地方,張大攻取討伐的權力,明白成功失敗的計劃,考慮我方敵方的圖謀。

原典

用兵之要,先謀為本。是以欲謀行師,先謀安民;欲謀攻敵,先謀通糧;欲謀疏陣,先謀地利;欲謀勝敵,先謀人和;欲謀守據,先謀儲蓄;欲謀強兵,先謀正其賞罰;欲謀取遠,先謀不失其邇。苟有反是而用兵者,未有不為損利而趨害者也。是故聖王之兵,先務其本,本壯則末亦從而茂矣。苟能知利害之本,謀以禦敵,雖有百萬之眾,可不勞而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