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凡是軍隊退卻的時候,旗幟參差混亂而不整齊,鼓聲大小雜亂而不呼應,號令喧囂淩亂而不統一,這是真正的敗退,而不是出奇兵了;如果軍隊旗幟整齊,鼓聲呼應,號令統一,人馬紛繁雜亂,雖然退卻但並不是真正的敗退,一定是用奇兵。《孫子兵法》說:“假裝敗退的敵人是不應當去追擊的。”又說:“能夠進攻和守衛,卻故意假裝不能進攻和守衛。”這些都是所謂的用奇兵啊!
原典
故善用兵者,奇正在人而已,變而神之,所以推乎天也。——《唐李問對·卷上·二》
[譯文]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使用奇兵或是正兵都在人的謀劃罷了,善於變化運用而達到神秘難測的境界,所以人們往往將這種情況推為天意。
原典
孫武所謂“形人而我無形”,此乃奇正之極致。
——《唐李問對·卷上·三》
[譯文]孫武所說的“用種種假象欺騙敵人,誘使敵人暴露行跡,而自己不露行跡,使敵人無法察知自己的虛實”,這就是奇兵、正兵的運用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原典
臣按曹公注《孫子》曰:“先出合戰為正,後出為奇”。此說與旁擊之說異也。臣愚謂大眾所合為正,將所自出為奇。烏有先後旁擊之拘哉?
——《唐李問對·卷上·三》
[譯文]我按照曹公注釋《孫子兵法》的說法:“先出動與敵人接戰的就是正兵,後出的就是奇兵。”這同曹公所講從旁攻擊的說法就不同了。我認為大軍與敵人正麵交戰就是正兵,將領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變化,捕捉戰機,臨時做出的應變措施就是奇兵。哪裏有先出後出、從旁攻擊的拘泥說法呢?
原典
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故正亦勝,奇亦勝。三軍之士,止知其勝,莫知其所以勝,非變而能通,安能至是哉?
——《唐李問對·卷上·四》
[譯文]善於用兵打仗的人,沒有不用正兵,也沒有不用奇兵的,使敵人無法推測。所以運用正兵也能取得戰爭的勝利,運用奇兵也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三軍全體將士,隻知道他們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卻不知道他們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如果不是善於運用奇正變化的關係而又能融會貫通,又哪能達到這種程度呢?
原典
夫正兵受之於君,奇兵將所自出。——《唐李問對·卷上·六》
[譯文]正兵是由君王派遣並聽從君王命令的,奇兵是由將領自己指揮用來應變的。
原典
凡將,正而無奇,則守將也;奇而無正,則鬥將也;奇正皆得,國之輔也。是故握機、握奇,本無二法,在學者兼通而已。
——《唐李問對·卷上·六》
[譯文]凡是帶兵打仗的將領,隻知道用正兵而不知道用奇兵,那是墨守成規的保守的將領;隻知用奇兵而不知道用正兵的,那是匹夫之勇的魯莽的將領;隻有奇兵、正兵都運用得恰到好處的將領,才是輔佐國家的棟梁之臣。所以,“握機”、“握奇”,本來就不是兩種方法,隻是在於學習的人要融會貫通罷了。
原典
先教之以奇正相變之術,然後語之以虛實之形,可也。諸將多不知以奇為正,以正為奇,且安識虛是實、實是虛哉?
——《唐李問對·卷中·一》
[譯文]先把奇正相互轉化的辦法教給他們,然後把如何識別敵人薄弱和堅實之處的形勢教給他們,這樣就可以了。將領大多不懂得以奇兵為正兵和以正兵為奇兵的道理,又哪能識別敵人表麵上薄弱的地方恰恰是最堅實的地方,而看起來堅實的地方才恰恰是薄弱之處呢?
原典
奇正者,所以致敵之虛實也。敵實,則我必以正;敵虛,則我必為奇。苟將不知奇正,則雖知敵虛實,安能致之哉?
——《唐李問對·卷中·一》
[譯文]奇與正,就是用來導致敵人暴露薄弱和堅實的。敵人的堅實之處,我方就必須用正兵去對付;敵方的薄弱環節,我方就必須用奇兵取勝。如果一個將領不知道奇正的相互變化,即使知道了敵人的薄弱環節和堅實之處,又怎能戰勝他們呢?
原典
以奇為正者,敵意其奇,則吾正擊之;以正為奇者,敵意其正,則吾奇擊之;使敵勢常虛,我勢常實。
——《唐李問對·卷中·一》
[譯文]將用奇兵變為用正兵,敵人猜測我用的是奇兵,而我恰恰用正兵去攻擊他們;把用正兵變為用奇兵,敵人猜測我用的是正兵,而我恰恰用奇兵去攻擊他們。這樣就使敵軍的形勢常常顯出薄弱空虛,我軍的形勢卻常常顯出堅實強大。
“奇正相生”謀略的運籌技巧
李靖“奇正相生”的指導思想給人們的啟示是,指揮部隊作戰,既要遵循一般的作戰規律,又要不囿於常規戰法,應當靈活機動,辯證用兵,從而進入《孫子兵法》所推崇的“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的上乘用兵境界。這種戰略對於現代企業管理者有深刻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