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用兵的人,善於使用信息心理戰術,無處不用奇兵,無處不用正兵,根據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換戰術,神秘莫測,使敵人無法判斷虛實,從而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沃倫·巴菲特的投資理論就是奇正相生謀略的運用,尤其是他主張在公司危機時投資。
巴菲特被稱為華爾街的股神,他是一個靠股市暴富的富豪,他的公司股票曾創下了天價,每股價值高達8萬美元。2003年8月11日的美國《財富》評選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商業人士,沃倫·巴菲特名列第一。同年評出的世界富豪榜上,蓋茨以407億美元列第一,巴菲特以305億美元列第二。在美國,巴菲特被稱為“先知”,在中國他更多被喻為“股神”。巴菲特的賺錢高招一直為人津津樂道:“我買的是企業家的頭腦而不是股票。”人們常說,即使巴菲特明天就退休,他仍然是首屈一指的股票投資家和企業家,大量的美元一樣會光顧他的家門。
巴菲特的投資理論中,最吸引人的是主張在公司危機時投資,在低迷時購進,用資本吃掉競爭者。如果有某公司正處於經營的困境,那麼在市場上,這家公司的股價就會大跌,這是投資人進場做長期投資的好時機。
巴菲特密切關注股市的發展,精心挑選“垃圾”股,同時他進行實地考察與分析比較。巴菲特敏銳的市場眼光往往使他比其他人先看到一個炒作的題材。
當時,美國的傳播業處於低潮,許多報刊與廣播公司虧損,多數人認為,這種狀況將繼續下去,股價會不斷走低。而巴菲特認為,它們是成長型企業,後期看好,其股票價值遠遠低於實際價值,在股市上人家拋出,他偏吃進,人家討厭,他偏喜歡,巴菲特盡一切可能大量吃進包括《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等在內的多種傳媒業的股票。很快,這些企業因業績好,止跌上漲,巴菲特再以高價出手,賺到上百萬美元。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原來是一家不錯的投資公司,規模不大,但有較好的聲譽,1965年,因經營不善,該公司瀕臨破產,每股價格僅12美元。通過反複調查比較後,巴菲特力排眾議,甚至對親朋好友的忠告也置之不理,以合作的方式購下該公司,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伯克希爾公司開始活躍起來,不斷全盤收購或部分收購多家紡織公司、百貨公司、食品公司、糖果公司的股票。
一些股票評論家對此非常不理解,認為巴菲特做法保守,盡吃“垃圾”股。巴菲特不因世人的譏笑而動搖自己的選擇,因為他奉行的是企業的實際價值。後來人們逐漸看到伯克希爾公司的市場價值不斷上漲,股票從無人問津的12美元一直攀升到20美元、40美元、80美元,直至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最昂貴的股票。朋友們驚奇地看到巴菲特的財富如神話般地增長,巴菲特成為以投資證券致富的新貴族。
巴菲特以20億美元的大手筆收購美國一家大型地毯公司,其中也充滿了驚心動魄的鬥爭,“股神”運籌帷幄,決勝千裏,顯示了氣吞山河的氣勢。1967年地毯染織商的兒子羅伯特·肖與弟弟J·C·肖一起創建了一家生產地毯的大型企業——Shaw公司,並發展成當時世界最大的地毯製造商。20世紀90年代末,肖的公司不景氣,公司股票的價格從原來的每股17美元下跌到13美元。
之後,為擺脫困境,羅伯特·肖直接在伯克希爾投資公司總部與巴菲特洽談,巴菲特隻是緊緊地捂住他的底牌,表示他公司並沒有直接買下一家企業的興趣。當肖無可奈何地準備離開時,巴菲特有意無意間向肖問:“假如伯克希爾公司在公開市場上購買Shaw公司股票,他們是否會介意?”之後伯克希爾公司在每股13美元左右的價位上開始大量收購Shaw公司的股票,人們很快明白這是巴菲特慣用的技巧,盡量降低收購成本,獲得最大利益。
8月25日,肖和Shaw公司副董事長諾裏斯·利特爾再次與巴菲特會晤,巴菲特決心以每股19美元的價格買下Shaw公司80%的股票,這一開價在當時就將股價抬升了55%。消息披露後,常規交易時間裏,交易量比平時擴大了14倍,創出了紐約證交所當日個股交易量的最大漲幅。10月末,巴菲特以20億美元的大手筆收購了Shaw公司,擁有了一家世界最大的地毯製造廠,經過曆時4個月的談判才最終完成,人們從中看到了華爾街“股神”的氣魄。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總部設在奧馬哈市,工作人員隻有14人,巴菲特通過這個公司控製了近50家公司和9萬名員工,經營範圍從珠寶商店到製磚廠,應有盡有。公司還擁有眾多企業的股份,其中包括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公司的股份。
將李靖“奇正相生”謀略運用於現代企業管理中,要求管理者既要按照市場的一般規律來辦事,又要不拘束於常規方略,應當機動靈活,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方式方法。這樣企業才能不斷求變,不斷創新,才能在風雲莫測的商界裏永遠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