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將苑》著重論述為將之道,從將帥本位出發,汲取以往的兵學成果,對於將帥的品格、性情、才能、氣度和缺陷等有係統論述,對於管理者的自身修養、素質提出更高要求。
《將苑》:
“知人之性”的謀略與運籌技巧
釋典
《將苑》又稱《諸葛亮將苑》、《武侯將苑》、《心書》、《武侯心書》、《新書》、《武侯新書》等,它與《便宜十六策》均相傳為諸葛亮所撰。
《將苑》最早見於宋尤袤《遂初堂書目》,題作《諸葛亮將苑》。清代姚際恒《古今偽書考》和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是後人偽托之作。從書中內容大多采自兵、史諸書和隋、唐不見著錄來推斷,不像諸葛亮親著,但其中許多思想與諸葛亮的軍事思想相一致。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早年躬耕於南陽,潛心詩書,關注天下大事,時人稱為“臥龍先生”。
公元207年,劉備兵敗流亡到荊州,極力網羅人才,三顧茅廬禮請諸葛亮。諸葛亮在茅廬中為劉備剖析天下大勢,提出先取荊州,繼占巴蜀,東聯孫權,北抗曹操,三分天下,然後再北伐中原,統一中國的策略。
諸葛亮初出茅廬,即指揮軍隊在新野一帶以少勝多,用火攻連續兩次大敗曹操軍隊。接著,又東聯孫權,在赤壁之戰中,以少數兵力大破曹軍。之後,又協助劉備取得荊州、益州,最後輔助劉備在蜀稱帝。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苦心經營蜀中,並多次北伐魏國,最終死於五丈原軍中,諡為忠武侯。
綜觀諸葛亮的一生,無論文治武功,他都有很深的造詣。豐富的政治實踐和長期的戰爭生涯,使諸葛亮在治軍、戰爭、治國、外交等方麵,都獲得了大量的經驗教訓,著述頗豐,而且流傳極廣。
《將苑》以為將之道為核心展開論述,博采《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尉繚子》、《六韜》、《三略》、《左傳》等兵書史籍中的論兵妙語,分門別類加以闡述,言簡意賅,自成體係,內容涉及擇將之道、為將之道、用兵之道、取勝之道等多個方麵。
《將苑》共五十篇,包括《兵機》、《逐惡》、《知人性》、《將才》、《將器》、《將弊》、《將誌》、《將善》、《將剛》、《將驕吝》、《將強》、《出師》、《擇材》、《智用》、《不陣》、《將誡》、《戒備》、《習練》、《軍蠹》、《腹心》、《謹候》、《機形》、《重形》、《善將》、《審因》、《兵勢》、《勝敗》、《假權》、《哀死》、《三賓》、《後應》、《便利》、《應機》、《揣能》、《輕戰》、《地勢》、《情勢》、《擊勢》、《整師》、《勵士》、《自勉》、《戰道》、《和人》、《察情》、《將情》、《威令》、《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將材》、《將器》、《後應》三篇,主要論述將帥的類型。在《將材》篇中,根據將帥思想品德性格特點,概括了九種類型的將才,分別為仁將、義將、禮將、智將、信將、步將、騎將、猛將、大將。在《將器》篇中,根據將帥能力氣度,把將帥分為六種:十夫之將、百夫之將、千夫之將、萬夫之將、十萬人之將、天下之將。意在選拔任用將帥要量才而選,量力而用。在《後應》篇中,又根據將帥在具體作戰中所采取的方法把他們分為三類:一是智將,能料敵先機,輕取勝利;二是能將,能在與敵人的短兵相接中戰勝敵人;三是下將,在未卜勝負的情況下帶兵蠻幹。
《兵權》、《將誌》、《將善》、《將剛》、《將驕吝》、《將強》、《將誡》、《善將》、《將情》等篇章,著重論述為將之道,主要包括為將者應該具備的素質、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必須克服的弊病。如《兵權》篇論述了掌握兵權對於將帥的重要性;《將誌》篇論述了為將之人必須一心一意、以身報國;《將剛》篇論述了為將者必須處理好剛柔的關係;《將驕吝》篇勸告為將者切不可驕傲、吝嗇;《將誡》篇詳細論述了將帥在領兵打仗時必須注意的種種事項;等等。《將弊》篇著重論述為將者必須避免的八種弊病:“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禮。”一是貪得無厭,二是嫉賢妒能,三是聽信讒佞,四是無自知之明,五是猶豫不決,六是沉湎於酒色,七是奸詐怯懦,八是巧言無禮。意在向將帥敲警鍾。將帥關係著國家興亡、戰爭勝敗、士卒安危,因此,要求給予將帥自主權,重申“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訓。
同時,諸葛亮對將帥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條件和要求。
首先強調將帥自身修養好。它要求將帥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忠貞不渝;要做到剛不可折,柔不可卷,不驕不吝,能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先仁義而後智勇;要有五善四欲,五善是“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是“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它還要求將帥力爭五強,杜絕八惡。五強是:“高節可以曆俗,孝弟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沈慮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八惡是“謀不能料是非,禮不能任賢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厄,智不能備未形,慮不能防微密,達不能舉所知,敗不能無怨謗”。它提出了將帥應遵守的十五條紀律,即慮、詰、勇、廉、平、忍、寬、信、敬、明、謹、仁、忠、分、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