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三略》“務攬英雄之心”的謀略與運籌技巧(2)(1 / 3)

——《三略·上略》

[譯文]所謂“士”就是那些才智傑出的人。所以說,將敵國的英雄網羅過來,敵國自然要走向衰敗。英雄豪傑是國家的主幹,平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籠絡了“主幹”,獲得了“根本”,政令自然會得到施行,民眾也自然沒有怨言了。

原典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並而敵國削。

——《三略·上略》

[譯文]用兵的關鍵,在於尊崇禮儀和給予豐厚的俸祿。尊崇禮儀,有才智的人就會歸附;有豐厚俸祿,重節義的人就會視死如歸。所以說,賜俸祿給賢人不要吝惜錢財,獎賞有功的人要及時,這樣部下就會同心協力,而敵國的力量就會削弱。

原典

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

——《三略·上略》

[譯文]用人的方法是,封以官職使他尊貴,供給他財用,這樣,有能力的人就會自動歸附;以禮儀接待他,以大義勉勵他,那麼有才智的人就會拚死效力。

原典

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

——《三略·上略》

[譯文]身為一個將帥,一定要與士卒分享滋味,並共處安危,這樣才能對敵作戰。

原典

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饑。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是謂將禮。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謀素和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三略·上略》

[譯文]軍井沒有打好,將帥不說口渴;帳篷沒有搭好,將帥不說疲勞;飯菜沒有燒好,將帥不說饑餓。冬日不獨自穿皮衣,夏日不獨自用扇子,下雨不獨自打雨傘。這就是所說的“將禮”。能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軍隊便會萬眾一心,不可分離,南征北戰,不覺疲勞。這是由於將帥平日裏積蓄恩惠、上下一心的緣故。所以說,不斷地施恩惠於士卒,便可以贏得千萬人的擁護。

原典

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也。故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禦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三略·上略》

[譯文]將帥的威嚴源於嚴明的紀律,作戰取得勝利在於嚴明的作戰計劃,士卒敢於戰爭在於聽從命令。因此,將帥要令出必行,賞罰必信,像天地時令那樣不可更易,這樣,將帥才能統禦士卒。士卒服從命令,才可以出境作戰。

原典

良將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

——《三略·上略》

[譯文]良將統率軍隊,以恕己之道治理部下,廣施恩惠,軍隊的戰鬥力就會日新月異,交戰時就像狂風一樣迅疾,進攻時就像河水決堤一樣猛烈。敵人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樣的軍隊攻上來,卻根本無力抵擋,隻能俯首投降,卻沒有任何取勝的希望。將領能身先士卒,他的軍隊便可以稱雄天下了。

原典

將者,能思士如渴,則策從焉。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專己,則下歸咎。自伐,則下少功。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顧,則士卒淫。將有一,則眾不服;有二,則軍無式;有三,則下奔北;有四,則禍及國。

——《三略·上略》

[譯文]將帥能思賢如渴,有謀略的人就會聚集在他周圍。將帥不聽下屬的意見,傑出的人才就會散去。不采納謀士的良策,謀士就會叛離。善惡不分,功臣就會灰心。一意孤行,下屬就會有抱怨。自我炫耀,下屬就不願多建戰功。聽信讒言,軍隊就會離心離德。貪圖錢財,壞的東西就無法禁止。貪戀女色,士卒就會淫亂無度。將帥如有上麵的一條,士卒就不會心悅誠服;有了兩條,軍隊就沒了法紀;有了三條,全軍就會潰敗;有了四條,就會給國家帶來災禍。

原典

《軍讖》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軍讖》曰: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所求者至。故禮而後悔者,士不止;賞而後悔者,士不使。禮賞不倦,則士爭死。

——《三略·上略》

[譯文]《軍讖》說:軍中沒有資財,士就不來歸附。軍中沒有獎賞,士就不勇往直前。《軍讖》說:在香美魚餌的引誘下,必定有上鉤之魚。在厚重賞賜的引誘下,必定有敢死之士。所以,使士衷心歸附的是禮,使士樂於效死的是賞。以禮來招徠重視禮節者,以賞來吸引追求賞賜者,那麼所需要的人才也就來到了。所以先以禮相待,後來又反悔的,士就不會留在營中。先以賞示人,後來又反悔的,士就不會為之效命。隻有禮、賞始終如一,士才會爭著為其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