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佞臣在上,一軍皆訟;引威自與,動違於眾;無進無退,苟然取容;專任自己,舉措伐功;誹謗盛德,誣述庸庸;無善無惡,皆與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苛政,變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禍殃。
——《三略·上略》
[譯文]奸佞之徒當權,全軍上下都會憤憤不平;他們依仗權勢,炫耀自己,一舉一動,都違眾意;他們進退毫無原則,隻知附和討好君主;他們剛愎自用,誇功自傲;他們誹謗有德之士,誣陷有功之臣;他們沒有善惡標準,隻求符合自己的心意;他們積壓政務,使上令不能下達;他們造作苛政,變亂古製,更易常法。君主用這種奸佞之人,必定會遭受禍害。
原典
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禦,則功難成。
——《三略·中略》
[譯文]出兵作戰,重在將帥有專斷指揮的權力。軍隊的進退如果都受君主控製,是很難打勝仗的。
原典
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誌,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
——《三略·中略》
[譯文]對智者、勇者、貪者、愚者的使用方法各有不同。有智謀的人喜歡建功立業,勇敢的人喜歡實現自己的誌向,貪財的人追求利祿,愚魯的人不惜性命。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來使用他們,這就是用人的微妙權術。
原典
無使辯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於下。
——《三略·中略》
[譯文]不要讓能說會道的人談論敵人的長處,因為這樣會惑亂人心。不要用仁厚的人管理財務,因為他會曲從於下屬的要求而浪費錢財。
原典
使義士不以財。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暗主謀。
——《三略·中略》
[譯文]使用俠義之士不能靠錢財。所以,義士是不會替不仁不義的人去賣命的,明智的人是不會替昏庸的君主出謀劃策的。
原典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故澤及於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求賢以德,致聖以道。賢去,則國微;聖去,則國乖。微者,危之階;乖者,亡之徵。
——《三略·下略》
[譯文]能夠拯救天下傾危的,就能得到天下的安寧。能夠解除天下憂患的,就能夠享受天下的快樂。能夠解救天下災禍的,就能夠得到天下的幸福。所以,恩澤遍及於百姓,賢人就會歸附他;恩澤遍及於萬物,聖人就會歸附他。賢人歸附的,國家就能強盛;聖人歸附的,天下就能統一。使賢人歸附要用“德”,使聖人歸附要用“道”。賢人離去,國家就要衰弱了;聖人離去,國家就要混亂了。衰弱是通向危險的階梯,混亂是即將滅亡的征兆。
原典
賢人之政,降人以體。聖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降體以禮,降心以樂。所謂樂者,非金石絲竹也,謂人樂其家,謂人樂其族,謂人樂其業,謂人樂其都邑,謂人樂其政令,謂人樂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樂以節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三略·下略》
[譯文]賢人執政,能使人從行動上服從;聖人執政,能使人從內心裏順從。從行動上服從,便可以開始創業了;從內心裏順從,才可以善始善終。使人從行動上服從靠的是禮教,使人從內心裏順從靠的是樂教。所謂的樂教,並非指金、石、絲、竹,而是使人們喜愛自己的家庭,喜愛自己的宗族,喜愛自己的職業,喜愛自己的城邑,喜愛國家的政令,喜愛社會的倫理道德。這樣治理民眾,然後再用音樂來陶冶人們的情操,使社會和諧。所以有道德的君主,用音樂來使天下人快樂;沒有道德的君主,用音樂來使自己快樂。使天下人快樂的,國家便會長治久安;使自己快樂的,不久便會亡國。
原典
千裏迎賢,其路遠;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遠,故能全功尚人,而下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