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略》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門從戰略上論兵的兵書,提出“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的人才策略,以“帝王師”自居,從君主本位出發,注重闡述治國謀略。它以兵家為基礎,兼容儒、道、法三家思想,其中提倡的“以人為本”、“剛柔相濟”等策略對於現代企業管理有很多有益的幫助。
《三略》:
“務攬英雄之心”謀略與運籌技巧
釋典
《三略》,又稱《黃石公記》、《黃石公三略》,是中國古代兵書,《武經七書》之一。舊題黃石公著,相傳原出於太公薑尚,經黃石公推演以授張良。
司馬遷的《史記·留侯世家》有這樣一段記載:秦朝末年,出身於韓國貴族的張良為了報亡國之仇,收買了一名刺客,準備在博浪沙刺殺巡行中的秦始皇,不料刺客的鐵槌誤中了秦始皇的副車。張良行刺未遂,被迫隱姓埋名,流亡下邳(今江蘇省邳州市)。有一天,張良信步來到下邳的一座橋上。這時,走來了一位身穿粗布麻衣的老人。老人到了張良跟前,將自己的鞋一下子甩到橋下,很不禮貌地對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愕然地看著老人,心想這個老人太不懂事理了,繼而一看,老人確實已經上了年紀,不好與他計較,便強忍著火氣,下橋給老人把鞋撿了上來。老人不但不道謝,反而把腳一伸,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感到又可氣,又可笑,心想既然已經把鞋撿上來了,幹脆再替他穿上得了,於是跪著給老人穿上鞋。老人一句話沒說,笑眯眯地走開了。張良很吃驚,呆呆地站在原地目送老人遠去。老人走了一裏多路,又返回來對張良說:“小子,看來你還是可以教誨的!五天後天亮時,仍然到這個地方來見我。”張良意識到老人並不是一般人,便跪下回答說:“是。”五天後天亮時,張良來到橋上,老人已經先到了。一見張良,老人便生氣地說:“約好了與老人見麵,卻遲到了,這怎麼能行呢?”說完扭頭便走,扔下一句話:“五天後早點來!”五天之後,雞剛報曉,張良就趕到了橋上,不料又是老人先等在了橋頭。老人說:“又落在我後麵,這是什麼道理?五天後早點來!”又過了五天,還未到半夜,張良便來到了橋頭。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見到張良,老人高興地說:“對,就應當這樣!”便從袖中拿出一部書,交給張良,說:“讀了這部書,你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了。再過十年,你就會成功了。十三年後,你我將在濟北見麵,穀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老人便走了,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天亮之後,張良打開那部書一看,原來是一部兵書,名叫《太公兵法》。張良很珍視這部兵書,時常誦讀體會,後來真的輔佐劉邦成就了帝業。十三年後,張良跟隨劉邦過濟北,果然在穀城山下看到了一塊黃石,於是將黃石取回,恭敬地供奉起來。張良去世後與黃石一起下葬。每逢祭祀,家人連同黃石一起祭祀。後來,人們就把那位不知姓名的授書老人尊稱為黃石公。
《三略》很大程度上是對張良事跡及謀略的總結與理論概括。張良是“王者師”,《三略》所追求的正是“為帝王師”;張良擅長謀略,《三略》的主題正是謀略;張良是一位深通進退之道的哲人,《三略》反複強調“全功保身”。更重要的是,張良是一位黃老式的人物,而彌漫《三略》全書的,正是黃老精神。從思想體係、使用的語言、出土兵書、引文、古文獻記載、著書目的等方麵考證,《黃石公三略》當是西漢末年精通兵法、熟悉張良事跡、擁護漢室的隱士所著。
《三略》共分上、中、下三略:《上略》多引用《軍讖》語,主要通過對“設禮常,別奸雄,著成敗”的分析,論述以“柔弱勝剛強”為指導、以收攬人心為中心、以“任賢擒敵”為宗旨的治國統軍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中略》多引用《軍勢》語,主要通過“差德行,審權變”,論述君主馭將統眾的謀略。《下略》是作者的論述,主要內容是“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值得重視的是,它對將帥、士兵和民眾各自的作用作了中肯的論述,指出,“統軍持勢者,將也;製勝破敵者,眾也”,“庶民者,國之本”,“以弱勝強者,民也”。
《三略》兼采眾家之長,又自成體係,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專門從戰略上論兵的兵書,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
《三略》繼承了自《孫子兵法》以來先秦兵學的優秀傳統,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其兵學內涵十分豐富,軍事思想十分深刻,主要包括深刻的戰爭觀、係統的戰爭指導理論、全麵的選將用將原則、精辟的治軍思想幾部分。它強調“不得已而用之”和“以義誅不義”的戰爭觀。從《孫子兵法》以來,中國兵學在戰爭問題上形成了重戰、慎戰而又強調義戰的思想。《三略》在繼承前人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在有關戰爭的諸問題上,包括對於戰爭的基本態度、對戰爭目的和性質的分析、戰爭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戰爭與民眾的關係、戰爭與天時地利的關係、戰爭與指導等,都作了簡明扼要又深刻透徹的分析,形成了係統的戰爭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