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三略》“務攬英雄之心”的謀略與運籌技巧(1)(2 / 3)

兵以治為勝,《三略》中的治軍理論十分豐富精彩。在治軍策略上,《三略》的基本思想是,以“戰如風發,攻如河決,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為治軍的基本目標,以恩威並用、賞罰必信為治軍的基本原則。《三略》認為,治軍的基本起點是將帥必須身先士卒,施行恩惠:“良軍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饑。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隻有這樣,才能以一將之力,爭取千萬士卒的擁戴與效命:“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謀素和也。故曰:蓄恩不倦,以一取萬”,“推惠施恩,士力日新”。與此同時,將帥又必須嚴明法令,賞罰必信,樹立起無可替代的權威:“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也。故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禦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軍以賞為表,以罰為裏。賞罰明,則將威行”,隻有這樣,才能“其兵為天下雄”。《三略》認為,治軍應該恩威並施,文武兼用,將以法治軍和以情治軍有機結合起來。

《三略》中的剛柔兼濟原則、順應時勢原則、知其所止原則對於如今的商戰來說也是十分有價值的。隻有能剛能柔、能弱能強,才能左右逢源,進退自如。純剛純柔、純強純弱,都是缺乏靈活性、缺乏應變能力的表現。真正的智慧在於原則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的完美結合,真正的成熟在於剛與柔恰到好處的運用。《三略》認為,“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這揭示了一個重要的處世原則,就是順應時勢,識時務者為俊傑。《三略》警告人們說:“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又說:“造作過製,雖成必敗”。這就要求把握上下進退的“度”,留有餘地,知其所止,避免過極失當,走向反麵。

與先秦兵書相比,《三略》具有兩個鮮明的思想特色。第一,從哲學屬性上來說,《三略》屬於黃老兵學體係;第二,從時代屬性上來說,《三略》帶有大一統兵學的特點。它以道家思想為基礎,融合陰陽家、法家及儒家等思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兵學體係。

《黃石公三略》問世之後,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南宋晁公武說:“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戴少望認為“兵法傳於今世者七家,惟《三略》最通於道而適於用,可以立功而保身。”“道”就是人生智慧,就是成功之道。《四庫總目》說它:“務在沈機觀變,先立於不敗,以求敵之可勝,操術頗巧,兵家或往往用之。”唐代魏徵將其收入《群書治要》,供皇帝治國安邦參考。宋元豐年間被頒定為武學的“經書”,並被與宋朝廷對立的西夏譯成西夏文。由於《三略》揭示出了治國方略、用兵韜略的一些普遍規律,因此它不僅在國內受到推崇,在國外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在唐朝時傳到日本、朝鮮,得到廣泛傳播。所有這些,都證明了《三略》在軍事學術和謀略實用方麵的不朽價值。

《黃石公三略》現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間刻《武經七書》本。注釋本比較重要的有宋代施子美講義本、明代劉寅直解本、清代朱墉彙解本等。建國後研究《黃石公三略》的主要著作有《武經七書注釋·三略》(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和《黃石公三略淺說》(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等。

《三略》是一部承上啟下、頗具特色的古代軍事著作,它在軍事方麵的論述涉及到許多問題,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其中,尤其以在用人方麵的論述最有特點,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