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文韜·上賢》
[譯文]所謂“七害”包括:第一,沒有智略權謀,為了獲得重賞高官,強橫恃勇,輕率出戰,乞求僥幸立功的,君主切勿用他做將帥。第二,有名無實,當麵一套,背後一套,掩人之善,揚人之惡,到處鑽營取巧的,君主必須慎重,不能與他共謀大事。第三,外表樸素,衣著粗劣,自稱“無為”,實是沽名,自稱無欲,實是圖利,這是虛偽的人,君主切不可親近他。第四,冠帶奇特,衣著講究,博聞善辯,空談高論,以此裝點門麵,處在簡陋僻靜的地方,專門誹謗時俗,這是奸詐的人,君主切不可寵用他。第五,讒言諂媚,不擇手段,以求官爵;魯莽拚命,不計後果,貪取俸祿;不顧大局,見利就行,高談闊論,取悅人主,君主切不要任用他。第六,凡從事雕紋刻鏤、技巧華飾的奢侈工藝而妨害農業生產的人,君主必須加以禁止。第七,用騙人的方術、奇特的技藝、巫蠱左道、符咒妖言來迷惑善良百姓的人,君主必須禁止他。
原典
將相分職,而各以官名舉人,按名督實。選才考能,令實當其名,名當其實,則得舉賢之道也。
——《六韜·文韜·舉賢》
[譯文]將相職務有所區分,根據各級官吏應具備的條件選拔賢能,再根據各種官職應具備的條件考核在職人員,甄別其才智的高低,考察其能力的強弱,使其德才與官位相稱,官位與德才相當。這就掌握了舉賢的原則與方法了。
原典
將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名曰禮將。將不身服禮,無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塗,將必先下步,名曰力將。將不身服力,無以知士卒之勞苦。軍皆定次,將乃就舍;炊者皆熟,將乃就食;軍不舉火,將亦不舉,名曰止欲將。將不身服止欲,無以知士卒之饑飽。將與士卒共寒暑、勞苦、饑飽,故三軍之眾,聞鼓聲則喜,聞金聲則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爭先登。白刃始合,士爭先赴。士非好死而樂傷也,為其將知寒暑饑飽之審,而見勞苦之明也。
——《六韜·龍韜·勵軍》
[譯文]作為將領,冬天不穿皮襖,夏天不揮扇子,下雨天不張傘,這就是守禮之將。為將而不親自守禮,就無法知道士卒的寒冷和酷熱。行進在狹隘險阻的道路上,跋涉於泥濘灘塗之中,將帥必下馬步行,這就是勇健之將。為將而不親自勞力,就無法知道士卒的艱辛和勞苦。全軍都已安定營次,將軍才進營安歇;士卒的飯都煮熟了,將軍才開始進食;軍隊未舉火煮炊,將軍就不能舉火,這就是節製欲念的將領。為將而不親自節製欲念,就無法知道士卒的饑飽。為將者,能與士卒同寒暑、共勞苦、同饑飽,那麼士卒聽到進軍的鼓聲就踴躍而喜,聽到退兵的鑼聲就忿忿而怒。敵人的城高池深,雨箭弩石紛紛射下,士卒無不奮勇先登。白刃既已相交,士卒無不踴躍前趨。三軍之眾不是因為喜歡死亡,高興受傷,而是因為將領能了解士卒的寒暑饑飽和勞苦的實際情況。
原典
國不可從外治,軍不可從中禦。二心不可以事君,疑誌不可以應敵。……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臨敵決戰,無有二心。若此,則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君於後。是故智者為之謀,勇者為之鬥,氣厲青雲,疾若馳鶩,兵不接刃,而敵降服。戰勝於外,功立於內。吏遷士賞,百姓歡悅,將無咎殃。是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熟,社稷安寧。
——《六韜·龍韜·立將》
[譯文]國事不應受外部的幹預,作戰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內遙控指揮。大臣懷二心就不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將帥受君主的牽製,疑慮重重,就不能一心一意地去禦敵。……軍中的一切事務,不聽命於國君而聽命於主將。臨敵決戰,意誌統一。這樣,主將就能上不受天時限製,下不受地形限製,前無敵人敢於抵抗,後無君主從中牽製。因此有智謀的人都為他策劃,勇敢的人都為他戰鬥,士氣昂揚直衝雲霄,行動迅速如快馬奔騰,兵未交鋒而敵已降服。戰爭取勝於國外,功名顯赫於國內。官吏都得到晉升,士卒都得到獎賞,百姓歡欣鼓舞,將帥沒有罪過。從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家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