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後,田忌遭陷害,被迫流亡楚國。孫臏辭官歸隱,研究軍事理論,寫成流傳千古的軍事名著
——《孫臏兵法》。
如今的《孫臏兵法》已為殘本,很難窺其全貌,但僅從現存各篇來看,這部兵書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見解,具有獨特的理論價值。早在戰國時期,人們探討孫臏的兵學思想,就把它同孫武的軍事理論結合起來,統稱為“孫氏之道”,認為孫氏之道“明之吳越,言之於齊”,“知孫氏之道者,必合於天地”。
在戰爭觀上,它強調“戰勝而強立”,認為“強兵之急”在於富國;既強調積極備戰,又反對窮兵黷武,同時也注重“事備而後動”。在軍隊建設上,孫臏以人的素質為著眼點,通過挑選士卒、強化將領的素質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在作戰指導上,孫臏提出“必攻不守”的觀點,創造性地發展了孫子的虛實理論,認為攻虛擊弱是取勝的關鍵所在,也是作戰理論的核心內容,這與《吳子兵法》中的“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有異曲同工之妙。
與《孫子兵法》相比,孫臏創造性地提出了以“道”製勝的觀點,並對“道”的內容作了全麵概括。“道”指的是戰爭規律。“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件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此王者之將也。”可見“道”包括天時、地利、民心、士氣、敵情、戰法、戰機等多方麵內容,戰爭指導者掌握了“道”便能夠贏得戰爭的勝利。
戰爭中需要以“道”製勝的觀念作指導,因為它涉及到作戰的方方麵麵,因此對於領導者提出很高要求。在商業競爭中,管理者也要做到《孫臏兵法》中以“道”製勝,對當代的天時、地利、民心、士氣、敵情、戰法、戰機等有全麵的了解,這樣才能成為“王者之將”。
《孫臏兵法》中以“道”製勝的謀略
《孫臏兵法·八陣》中提出:“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此王者之將也。”意思是,能夠使具有兵車萬乘的大國安定,能夠擁有兵車萬乘的大國那麼廣袤的國土,能夠掌管擁有兵車萬乘的大國民眾命運的人,必須知道作戰規律。知道作戰規律的人,要上知天時,下知地理,了解國內的民心,清楚國外的敵情,作戰方麵知道多種陣法,看到有戰勝的機會就發動攻擊,沒有取勝的把握就按兵不動,這是將領中的傑出者。
由此可見,“道”即現在所說的戰爭規律,是《孫臏兵法》的核心。“知道”,即對戰爭規律的認識,是戰爭指導的先決條件。孫臏站在將帥的角度,認為“道”從天時、地理到民心、敵情,再到行軍布陣的要領,包含戰爭指導的各個方麵。熟悉天道和地理,是戰爭指導的自然條件;了解民心和敵情,是戰爭指導的政治條件;懂得布陣方法,是戰爭指導的軍事條件;“見勝而戰,弗見而諍”,是戰爭指導者的重要品格。這些條件都具備,戰爭就可以很有把握。
戰爭的結局受各種客觀情況的影響,因此《孫臏兵法》注重根據客觀現實的情況來判斷和指揮,以決定戰爭勝負。但對於戰爭的勝敗,人仍然是決定性的因素。特別是將帥,作為戰爭的指導者,一旦了解和掌握戰爭規律,就能夠正確地指導戰爭,取得戰爭的勝利。